上網買棉花棒竟會惹出是非?一名女子在2年前於網購平台淘寶下單了20包共480元的棉花棒,2年後警方竟上門逮人,拘留在看守所內一晚,並要求繳交新台幣10萬元罰鍰。突如其來的「無妄之災」讓該女子一頭霧水,直言「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要怎麼認罪?」
據了解,棉花棒屬於管制醫材,需有許可證才能輸入,至於還有哪些常見的醫療器材不能隨便透過網路購買,《今周刊》本文帶大家一次瞭解來源始末及醫療用品法規。
網購棉花棒被抓始末
據《中視新聞》報導,一名女子在2年前上「淘寶」買了買了20包棉花棒,當時一共支付約480元新台幣,她受訪時表示,自己在下單後就出國,事後只知道商品在海關時被銷毀,卻沒料到2年後竟會被警方找上門。
該女子指出,日前準備出門時,警方突持拘票上門逮捕,「我現在要拘捕你,若不服從就是通緝」,隨後跟著警方回去派出所。
最終被被關在看守所一晚,並繳交10萬元新台幣罰鍰。
她表示,自己沒有收到任何公文或通知函,完全沒有預料到會遭到刑事處分,痛批因「不服從就發布通緝」,只能被強制帶回派出所。
該民眾無奈地說,為何現在罰她「2年多前的事」?甚至不清楚這是違法的,也不知從何認罪,最終被重罰10萬元,整整比買棉花棒價格高上逾200倍。
事件曝光後在網上引發熱議,許多網友不敢置信地直言「罰10萬比酒駕還貴」、「原來棉花棒是醫療用品,我一直以為是生活用品」、「買棉花棒是比較誇張,被重罰更誇張,我有買藥膏,現在開始擔心警察會不會上門」、「醫療耗材有限制單次購買數量,應該是這部分違規」。
網購棉花棒被抓真相
細看《中視新聞》畫面及該名女子描述,原來她購買的不是一般家用的棉花棒,而是上頭有寫「醫療用」字樣的棉花棒,此商品被歸類為醫療用品。
▲影片畫面跳轉至0:37處
過去就有人在「台灣淘寶人」FB社團詢問,「棉花棒可以買嗎?會不會被歸為醫療用品?」被眾多人提醒,只要包裝註明「滅菌」、「醫用」、「醫療用」或「無菌」等字樣,就可能被歸類為醫療器材而遭重罰。
食藥署回應
而食藥署在週六(8/23)也回應,一般用於掏耳朵、卸妝或皮膚清潔的棉花棒,屬於一般商品,不在醫材規範內;但若標榜「滅菌消毒」、「用於傷口清潔」或「吸收分泌物」等醫療用途,就屬「醫用」棉花棒,必須受到「醫療器材管理法」管理。
以國外攜帶入境為例,「醫用棉花棒」一次最多只能帶200支,且以半年為限,超過數量就必須繳交規費並提出專案申請,否則可能遭銷毀、退運,甚至面臨裁罰。
若攜帶的是「非醫用棉花棒」,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組長錢嘉宏說明,就會依海關相關規定處理,若數量龐大,仍可能涉及課稅等問題,但就與醫材法無關,當海關無法確認是否為醫療器材時,也會請食藥署協助判斷。
至於網購部分,僅有部分醫材能合法於網路販售,且必須由合格醫材商或藥局販賣,網站上也要清楚刊載品名與許可證字號。若從不明平台購買,一旦查獲,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並科或併科新台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未經核准輸入,也可能被罰6萬元至200萬元。
台南地檢署回應
針對該女子涉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送辦,台南地檢署指出,本案是今年移送台南地檢署,承辦檢察官於6月間,對陳女諭知需繳交緩起訴處分金10萬元,她也同意。
檢方表示,本案偵辦期間,因傳喚陳女未到庭,檢察官依法核發拘票拘提她,由員警帶她至地檢署拘留室短暫拘留,並由檢察官即時訊問陳女後請回。
經進一步瞭解,檢方認為本次拘提程序並無違法不當之處。
《醫療器材管理法》嚴格
觸法最高關3年!
由於跨境購物風氣盛行,包括Amazon(亞馬遜)、淘寶、蝦皮等都是常見平台。財政部過去就曾提醒,據《醫療器材管理法》第25條規定,凡屬醫療器材的商品,進口前必須經衛福部查驗登記,核准後並取得許可證,才可合法輸入。若未依規定辦理,依同法第62條,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台幣1000萬元以下罰金。
財政部關務署基隆關也在官網中明確指出,不僅棉棒被被歸類為醫療器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醫用口罩、眼藥水、隱形眼鏡、OK繃、紗布、衛生棉條、保險套等,也都屬於醫療器材及同樣管制範圍。
基隆關說明,如果民眾進口的醫療器材是專門供個人使用,且符合特定醫療器材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附表所列項目及數量,則無需申請輸入許可,包括OK繃(60個、片)、液體OK繃(4條、罐、瓶、支)、棉棒(200支)、衛生套(60個)、衛生棉條(120個)、日拋隱形眼鏡(單一度數60片)每人以單一品牌及2種不同度數為限、矯正鏡片(1副),以及醫用口罩(250個、片)等。
不過,每人每半年只能免證輸入「1次」!
基隆關提醒民眾在網購醫療器材前,一定要特別注意醫療器材種類及限額是否符合上述免證規定,以免觸法受罰,得不償失。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