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唔係讀完西醫就算,醫學知識仲唔完整,無理由有盲點就當唔存在。兒科專科醫生兼註冊中醫余秋良
新冠肺炎疫症全球大流行,中國最早走出陰霾,中西醫結合治療建功。本港中醫發展多年來受制於西醫循證醫學的框架,欠缺臨床醫學數據等不足,寸步難行,中西醫結合發展更如龜兔賽跑一樣,失去優勢。《大公報》深入探討,專訪了三位中西醫兼修的醫生及醫師,拆解現時中、西醫並存而未打通「經脈」的因由。中、西醫學合璧可互補不足,三位專家均期望當局正視問題,優化地區健康中心與當區中醫診所的轉介機制,加大力度推動中西醫科研發展。
在香港同時具備註冊中、西醫執業資格的醫生屈指可數,兒科專科醫生兼註冊中醫余秋良是其中一人。余醫生197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他也醉心中醫學,「唔係讀完西醫就算,醫學知識仲唔完整,無理由有盲點就當唔存在」,他於是兼修中醫、西醫兒科專科資格,並赴英國深造,在1982年完成課程後,回港教學及執業,至1989年離開大學及政府醫院。
醫醫相輕 互通變排斥
余醫生坦言,這條中西醫的道路並不易走,自嘲「四不像」的他說,「當年有西醫不信我是好西醫,也有中醫亦不信我是好中醫」,在他決定讀中醫時,西醫界有反對聲音。2001年他申請註冊中醫又遇到波折,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不信任他十年的中醫行醫資歷,「委員會唔會多信西醫識用中醫睇症,我都係要考執業試才通過註冊」,其師傅范兆津老中醫曾推薦他加入管委會亦被拒諸門外。
新冠肺炎疫情,本港中醫界遲遲未能介入抗疫,突顯本港中醫發展問題。余醫生指出,內地素有中西醫培訓,而香港及國外仍是中、西醫分距。他強調,中西醫應互通而非對立,兩者好比中、英文;英文是科學語言,中文則是一詞多義、具概括性特點。中醫可打通西醫的盲點,西醫亦能提升中醫的寬度,例如西醫是將免疫系統與消化系統分開,而中醫的脾概括這兩個系統,近五年多了西醫文獻研究關於消化系統與腸道免疫系統的緊密關係,顯見中、西醫學已相互影響。
「中西醫非中醫加西醫咁簡單」
惟本港醫療發展受制於西醫講究學術、方法學的框架,譬如以循證醫學來規管醫療體系,因此西醫認為中醫虛無縹緲,欠缺醫學證據,「但有啲病中醫明明醫好咗又點計」。余指出中醫、西醫均要「兩步走」發展,既要循證醫學,亦要臨床醫學。他說外國雖是西醫為主,但對中醫的容納度很高,海外的癌症研究中心致力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反觀香港擁有優秀的中、西醫,又背靠內地,若做得好便是榜樣,但香港現像龜兔賽跑,有一天或被超越,失去優勢。
「中西醫並非簡單理解為中醫加西醫」,余醫生說現時香港是中、西醫並存而未打通,很多患者睇西醫又同時睇中醫,但中醫師、醫生各自診斷,沒有互相交流。余指出現時有提供中醫服務的地區健康中心,亦是中醫、西醫各有各做,沒有為病徵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