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教育不只教處理經期! 醫:應給予正確醫學性知識 – 健康新聞 – PChome Online 新聞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隨著性別平權意識的提升,「月經平權」議題近年來備受關注。台灣自2023年8月起全面推動「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政策,針對經濟弱勢提供每月200元生理用品補助,並補助高中職以下學校設置友善提供點。然而,婦產科張至婷醫師表示,真正的月經平權不僅是政策面的支持,更需要從根本的醫學知識教育做起。

破除傳統迷思 月經是自然生理現象

張至婷醫師指出,月經是女性邁入青春期後最重要的生理變化,也是性教育的最佳起點。許多家長擔心「太早談性」,但醫學研究顯示,孩子越早獲得正確知識,反而能延後性行為的發生,並在真正面對時更懂得保護自己。

過去社會對月經存在許多缺乏科學依據的說法,例如經期不能運動、不能洗頭、需要進補等禁忌。從醫學角度來看,這些都是不必要的限制。月經只是女性排卵後沒有受精,原本準備保護胚胎的子宮內膜自然剝落排出的代謝現象,是完全正常的生理過程。

張至婷醫師表示,女性初經年齡通常在10至15歲之間,月經週期平均為21至35天,每次持續4至7天,總血量約30至50毫升(不到半瓶養樂多的量);若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女性在月經期間依舊可以正常運動、跑跳,並照常飲食,不必受到傳統禁忌限制。在生理用品的選擇上,無論是衛生棉、棉條、月亮杯或月亮褲,都是個人偏好與舒適度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是女孩覺得適己即可。

從月經延伸建立 完整性教育觀念

月經教育不應只停留在「如何處理經血」的層面,而應進一步讓青少年理解完整的生理週期、受孕原理,以及男性生殖系統的相關知識。張至婷醫師指出,唯有掌握這些基本醫學知識,孩子才能理解「安全期避孕法」的不可靠性,也能明白各種避孕方式的作用原理,進而在面對性行為時做出負責且安全的選擇。

在網路世代,孩子面臨的不僅是校園裡的性別互動,還包含網路交友風險、性騷擾甚至網路掠食等危險。如果成人因害怕而迴避相關話題,孩子反而會從網路碎片化的訊息中自行拼湊答案,這往往更加危險。月經平權的核心,就是去除不必要的神秘化與社會禁忌,將月經視為自然的生命歷程,並讓所有孩子「不分性別」都能從中理解身體構造、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張至婷醫師提醒女性不要因月經而被賦予額外限制,而應自在歡喜的接受並仍擁有與他人同等的自由與選擇權。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經脈不打通 中西醫談何結合? – 大公報

彰基消化內科榮登醫學學術發表 全國醫學中心第一名 | 彰基 | 醫學中心 | 消化內科

藝群董事長王正坤醫師受邀敏實科大演講 如何以經營大學的方法來打造醫美品牌 | 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