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未來圖鑑:呂淳祺九大預測引出全球創新浪潮,籲台灣準備搶進核心戰場 | GeneOnline News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過去,我們看病是生病才去醫院;未來,醫療將主動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你家馬桶裡的感測器,到手腕上持續監控的裝置,甚至是隨身的 AI 健康顧問,24 小時默默為你守護健康。這不只是醫療的轉變,而是一場「健康革命」。這場革命,台灣準備好了。

21 日,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NBRP)主辦的「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 DAY)」的「醫療保健的未來(The Future of Healthcare)」主題演講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呂淳祺(Michael C. Lu),提出 9 項他對於未來醫療的大預測,並點出台灣在這場變革中的關鍵角色與投資契機。

此演講明確定調三大核心:其一,眼光聚焦未來;其二,勇於分享預測觀點;其三,緊扣台灣產業現實。從 ICT、半導體到生技研發,他盡力描繪出台灣結合科技與醫療、由硬體驅動軟體服務,甚至轉化數據為國力的可行藍圖。

從醫院到家庭:醫療重心正在面臨「場域轉移」

預測一:醫療照護走出醫院,走入社區與家庭

醫療照護將由「集中式醫院模式」轉向「去中心化家庭與社區模式」,讓日常健康管理無縫銜接生活節奏。台灣在遠距醫療(telehealth)、智慧健康科技(smart health tech)及AI健康管家(AI health agent)等領域具深厚技術底蘊,為此趨勢鋪路。

預測二:從一年一檢走向即時監測

連續生理數據監測將取代傳統單點檢測模式,實現所謂「動態健康影片」,而非「靜態健康照片」。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為代表案例。台灣於感測器、AI分析、預測模型等領域實力堅強,躍升全球穿戴式健康科技中心並非奢談。

預測三:智慧裝置與消費性產品將成主流醫療工具

從智慧鏡子、智慧馬桶到智慧隱形眼鏡與服飾,所謂的健康物聯網(Internet of Health Things, IoHT)正悄然成形。醫療與日用品的邊界將被徹底打破,健康監測將成為無感日常,而非刻意行為。

從個體到社會:數據、AI 與政策制度的協奏曲

預測四:每人將擁有「個人健康儀表板」

透過即時數據整合,每個人將能從自己的「健康行為」看見「身體變化」的因果鏈。包含血糖調節、壓力反應、慢性發炎與表觀遺傳年齡(Epigenetic Age)等關鍵指標都將即時呈現。結合台灣全民健保資料庫(NHIRD)與基因體資料庫,將打造全球獨有的醫療AI創新場域。

預測五:AI 健康智能體將成為你的專屬「健康軍師」

AI 將從健康問答小幫手,進化為能與人類專家協同診斷的虛擬醫師。微軟推出的 MAI-DxO 就已證明其在複雜診斷準確率上遠勝人類。未來醫師將扮演關鍵整合者,AI與醫師的協同合作將是新常態。

預測六:社會條件將成為健康的最大決定因素

充滿高壓的社會氛圍、居住條件、空氣與水質等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OH),被印證影響健康的程度竟高達八成。未來醫療不再單一關注個體,而需協同政策、社會設計、城市規劃共同治理健康。

從預防到重生:開啟還原健康的可能性

預測七:預防醫學須更早介入「疾病前期路徑」

以阿茲海默症為例,症狀出現前的20年就有病理變化。未來預防醫學需具備提前數十年的預警與干預能力。AI 腦齡預測技術(例如上頂醫學)與 diffusion MRI 等台灣研究已開始布局「超早期診斷」。

預測八:「逆轉老化」將成慢性病治療最大突破

從細胞重編程(Partial Cellular Reprogramming)到抗老藥物(如Metformin, Rapamycin, Senolytics),這些策略不僅對抗疾病,更試圖逆轉老化本身,實現從「疾病管理」邁向「健康還原(Health Restoration)」。

預測九:資金流向將從「疾病補救」轉向「健康創造」

現行支付模式導致系統創新受阻。他呼籲應重構醫療財務架構,讓健保從「賠付系統」轉為「健康投資平台」,並結合人壽保險、政府資源與民間資金,共同打造健康創新生態系。

結語:從島國試煉場到全球典範,台灣的角色不容小覷

呂淳祺的九項預測,既是科技展望,更是制度變革與人性反思的綜合行動劇本。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觀察未來,而是塑造未來的責任。他用全景式視角描繪出台灣的醫療新契機——從穿戴裝置到 AI 演算法,從健保資料庫到再生醫療法規,每一環都已具備國際競爭力。

唯有集結政府、產業、醫界與學術力量,才能讓台灣在這場全球「健康革命」中,從「跟隨者」變為「領導者」。未來已來,關鍵在行動。

「未來並不是我們走向的地方,而是我們創造的方向。」——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