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在治療室裡能說出自己不滿情緒,但一回到家就不願意溝通,心理師黃閎新建議家長引導孩子說出想法;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孩子在諮商中明明有進步,為什麼回到家卻還是動不動就爆炸?」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分享,家長在聽到心理師描述孩子表現進步時常疑問,明明在治療室裡能專心又耐心地操作玩具、冷靜地說出自己的不滿情緒。但一回到家,還是會大爆炸、不願意溝通?這時家長應觀察與調整、留意失控的情境、引導孩子說出想法,換個角度想。
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提到,這也是心理師最容易「自嗨」的時刻,我們看見的,是孩子在安全環境下,一點一滴累積的調節力與自信。我們感受到他的勇氣、脆弱與努力。但我們也知道,這些進步還需要時間,才能慢慢變成「自然的習慣」。而改變需要很多元素的集合:
●成功經驗,能讓孩子相信「我做得到」。
●穩定的理解與接納,讓他在有情緒的時候,不再需要用攻擊或逃避來保護自己。
●一次又一次,在挫折中反覆練習的機會。
家長可以做什麼
1.不是只有陪伴,也不只是耐心,而是從日常中一起觀察與調整:可以和心理師分享孩子在家的樣子,也說說自己的感受與困難。
2.可以留意,哪些情境容易讓孩子失控?是否他不太能拒絕別人?是否一整天都在壓抑自己?
3.問問孩子:「你是不想說,還是不知道怎麼說?」有時候,他只是怕一說出來,就會被糾正、被要求要乖一點。
4.也可以這樣想:孩子會在你面前崩潰,是因為他真的相信你會接住他。
黃閎新補充,如果在學校他表現得「還不錯」,那只是代表他在努力撐住。而回到你身邊,他才終於可以卸下武裝,做回那個真實的自己。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