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分析孩子遇到同儕人際困境時,對家長沉默的原因;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孩子在人際上遇到挑戰,爸媽往往第一眼就能看出他悶悶不樂。但奇怪的是,孩子卻堅持不讓大人介入,頂多簡單提到發生了什麼事,甚至強烈反對爸媽去找老師幫忙。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表示,孩子沉默通常有以下4個原因。
孩子沉默 找出原因慢慢討論
●擔心介入無效:如果真的被欺負或霸凌,孩子可能覺得大人的介入只有一時效果。老師在場時對方可能收斂,但課堂結束後、放學路上還是要自己面對同學。表面上看似沒事,檯面下卻可能更被孤立或報復。這種擔心對孩子來說非常真實。
●不是全然的受害者:有時孩子心裡清楚,自己也做過一些不太恰當的事,例如口氣不好、也罵了對方幾句,甚至先動手開了玩笑。他擔心一旦說出口,大人只會責怪他「怎麼可以這樣」,而不是理解事情的全貌。於是,乾脆什麼都不說。
●想保護朋友:在孩子的世界裡,「義氣」有時比對錯更重要。如果牽涉到朋友,說出來可能讓對方被處罰,甚至影響友誼。他們寧願自己受委屈,也不願意當那個「背叛」朋友的人。對大人來說,這也許很難理解,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忠誠。
●怕事情變大條:有些細節真的不好啟齒。可能是小小的違規,例如在走廊追逐、罵了髒話,甚至一時衝動丟了東西導致受傷。孩子覺得如果大人知道,事情只會被放大,變成全班、甚至全校都知道的麻煩。他們寧可自己悶著,也不願冒著丟臉或被放大檢視的風險。
黃閎新說,孩子不是不需要爸媽的幫忙,而是害怕「大人出手」會讓事情更複雜,甚至在同儕之間失去立場。爸媽能做的,並不是馬上介入,而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為難」,讓他感受到安全感。接下來,再慢慢討論:哪些狀況可以自己試著面對?哪些狀況如果沒有大人介入會太危險?比起急著解決,更能讓孩子相信:爸媽不是要控制,而是願意和他一起想辦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