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健康編輯



逾百萬人次、網友譽為「臺灣首位致力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
讀者最關心、蒼藍鴿臨床所學、所思所感的醫學知識精華版

★ 讀者最關心&必須懂的28個醫療保健知識
★ 貼心收錄32支蒼藍鴿大補帖醫學衛教影片
★ 3分鐘速懂的醫療急救&保健知識關鍵重點

————————————————————————-

特別增訂:現代人必懂的病毒攻略大解析——21世紀新興傳染病
1.常見病原體的種類
2.為何明明感冒去看醫生,醫生卻開給我抗生素?
3.具有特效藥的少數病毒
4.新型冠狀病毒簡介
5.病原體的剋星——75%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人體的免疫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擁有正確的醫學知識,就能對許多疾病防範未然;
面對自己或是親友患病時,更能有智慧解決問題!

作者大七於醫院實習時,因為接觸的病患多了,漸漸覺得一般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思維有非常大的落差。也許是在醫學院這個象牙塔裡待久了,有許多作者認為應該是社會大眾需要理解的醫學常識(例如:「流感」與「感冒」是不同的,因此流感疫苗對於預防感冒沒效),事實卻不是如此。以致醫護在跟每位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複解釋相同的概念。

再加上醫院裡的病患極多,醫師與護理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醫護人員不小的負擔。且國內教育對於疾病的「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及「迷思破解」並沒有太多著墨,因此作者於2017年3月在Youtube以及臉書創立「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以每週推出影片的方式,與國人分享實用的生活醫學小常識。由於影片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獲得民眾熱烈討論與迴響。網友譽為「臺灣首位致力於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本書正是此種精神的延伸。本書中,作者將告訴你攸關性命的關鍵醫學常識,包括身體出現何種症狀時該提高警覺並迅速就醫、助人助己的緊急救命術詳細解析、外傷不適的即刻處理原則、以及日常生活中病痛不適的緩解與預防之道。了解這些醫療知識,可以有效減輕80%的疼痛及危機!

臺灣首位致力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貼心傳授28堂醫療保命的健康知識課!
一刻都不能等,學會辨別危急症狀立即就醫。
哪些常見的「症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哪些常見的「疾病」,掌握方法可縮短病程?
來到醫院看診或治療,不可不知的潛規則!
醫療知識不對等,導致一些誤會經常發生!
就醫看診5分鐘,掌握關鍵達到有效溝通。
如果需要醫療自費,務必評估4大利益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除了淺顯易懂的講述重要的醫學概念,更增添了「蒼藍鴿醫學急救站」、「保健一點通」、「用藥補給站」等醫學專業補充說明,對於內容的理解具畫龍點睛之效;而「蒼藍鴿影音大補帖」則為QR code,以手機掃描後,可連結至蒼藍鴿Youtube的相關影片。書中內容與影音內容的重複性不高,甚至可以說是相輔相成。透過文字與影音雙管齊下,更能讓讀者清楚了解各章節內容,融會貫通。
本書將一般常見的身體不適症狀及疾病,如過敏、失眠、骨質疏鬆、頭痛、胸痛、腹痛、筋骨痠痛等保健知識,透過圖文與專欄寫作形式,搭配影音連結,詳述各種病因與自我保健之道,幫助讀者掌握健康要領。

3分鐘速懂的醫療急救&保健知識「精華版」!
★被食物噎到怎麼辦?速學哈姆立克法(詳見P.39)
→若患者還能發出聲音回答,代表呼吸道尚未完全被阻塞,鼓勵患者用力咳嗽,若患者無法發出聲音則立即施行哈姆立克法直到異物吐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小心魚刺卡在喉嚨?吞一口飯是錯誤的(詳見P.26)
→吞嚥固體食物會將魚刺往更深的位置推入,卡在喉嚨深部引發細菌感染,甚至傷及重要的神經血管。大部分異物會卡在扁桃腺、舌根底部等部位,除了應停止進食,應立即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

★遇見心臟病發患者倒地?實施CPR心肺復甦術(詳見P.32)
→心臟病發的患者倒在路邊,每晚一分鐘接受CPR心肺復甦術,就會失去10%的存活率,而CPR心肺復甦術可以拯救患者的大腦與心臟。

★常見外傷處理原則:輕鬆學會48小時有效處理方案(詳見P.45)
→輕度拉傷扭傷,急性期冰敷(敷10分鐘休息20分鐘),恢復期熱敷(一次20分鐘,一天可敷3次)。若冰敷時間過長恐影響患處癒合。

★傷口怎麼換藥?輕鬆學會3種消毒換藥技巧(詳見P.47)
→擦傷、割傷、燙傷、撕裂傷,針對不同的外傷選擇優碘或生理食鹽水,依照本書圖解步驟的方法進行清潔換藥。人工皮、美容膠帶與除疤產品使用教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期許能藉由本書,向廣大讀者們傳遞最根本重要的生活醫學。有了本書的概念,再也不怕錯過急症的黃金診療期;跟著本書的小建議走,更能免除許多日常的不適與病痛,讓您的生活品質level up!

作者簡介
吳其穎
現任
台大醫院兒科醫師
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創辦人
※蒼藍鴿綽號的由來:作者在大學時期的電腦遊戲ID暱稱是「劍起滄瀾」,遊戲夥伴們稱呼為「滄瀾哥」,而「蒼藍鴿」就是這三個字轉變而來。

大七在醫院實習時,因為接觸的病患多了,漸漸覺得一般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士的思維有非常大的落差。也許是在醫學院這個象牙塔裡待久了,有許多作者認為應該是社會大眾需要理解的醫學常識(例如:「流感」與「感冒」是不同的,因此流感疫苗對於預防感冒沒效),事實卻不是如此。以致醫護在跟每位病患及家屬解釋病情時,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重複解釋相同的概念。

再加上醫院裡的病患極多,醫師與護理師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醫護人員不小的負擔。且國內教育對於疾病的「預防醫學」、「自我保健」及「迷思破解」並沒有太多著墨,因而決定於2017年3月在YouTube以及臉書創立「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以每週推出影片的方式,與國人分享實用的生活醫學小常識。由於影片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獲得民眾熱烈討論與迴響。網友譽為「臺灣首位致力於衛教影片創作的醫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經歷
國立台中一中畢業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灣醫師國考合格醫師
通過美國醫師認證(ECFMG)
新竹新民社區 失智症衛教講師
新竹橫山衛生所 糖尿病衛教講師
107年度健康旅遊防疫交流會 旅遊傳染病衛教講師
台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楓杏醫療團隊為桶盤民眾,展開醫療健檢服務。(馬公市公所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2024年起馬公市公所攜手台北醫學大學李逸亭老師帶領的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推動離島桶盤家訪計畫,讓醫療資源真正走進偏鄉。今(27)日楓杏團隊再次前往桶盤島,攜手市公所與衛生室,為在地長者進行實地訪視、衛教與健康檢查,持續守護離島居民健康。

家訪過程中,醫護與學生們依據長者實際需求,提供口腔照護、慢性病管理等衛教與健康檢查。例如83歲長者過去習慣以牙膏清潔假牙,經衛教後才明白應選擇適合的方式,並定期回診調整;糖尿病患者也學會飯後適度活動及足部自我檢查。這些生活細節,因團隊進入社區而被細心發現,也幫助居民提升健康自主管理能力。

馬公市長黃健忠表示,去年首次推動桶盤家訪,見證醫療團隊與居民間的信任與學習,更堅信每一位長者的健康都值得全力以赴。要特別感謝李逸亭老師與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連續兩年帶著專業與熱情深入桶盤,讓醫療關懷不中斷,也感謝桶盤衛生室護理師長年默默守護社區健康。市公所未來將持續整合醫療資源,讓健康照護走進每一個家庭,真正落實『健康城市、幸福家園』的承諾。

桶盤地區雖然人口不多,但在市公所、衛生室與專業團隊共同努力下,醫療服務始終不中斷。馬公市公所將深化與醫療單位合作,持續回應在地需求,為離島居民打造更安心的健康生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國健署表示,新生寶寶等3-6個月後再考慮調整其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不只顧到自己熊貓眼,尤其當別人家的寶寶已經可以睡過夜,自己家的小寶貝還不行時,會感到著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孕產兒關懷網站」表示,新生寶寶出生後的前3個月,先不要急於訓練他自行入睡或是睡過夜,等3-6個月後才考慮調整寶寶的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

國健署孕產婦關懷中心表示,很多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尤其是0-3個月新生兒時期,寶寶幾乎是睡睡醒醒,沒有固定的生理節奏,影響照護者夜間作息及睡眠時間。通常小嬰兒在1個月內約睡15-20小時;2-3個月約睡15-18小時;4-6個月約睡14-18小時;7-12個月約睡12-15小時。

0-3個月新生兒這個時期的小寶寶,本來就是吃、睡、醒,爸媽只需要好好建立哺乳模式,並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即可。等3-6個月後才考慮調整寶寶的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以及依附感需求程度。有些寶寶只要躺在熟悉小床很容易就能自行入睡,有些寶寶則要用經過很多程序才能睡著。

國健署建請爸媽放寬心,多觀察寶寶的喜好,為寶寶準備一個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隨著月齡增長,寶寶夜晚睡眠時間就會逐漸拉長。

國健署表示,0-3個月新生兒這個時期的小寶寶,本來就是吃、睡、醒,爸媽只需要好好建立哺乳模式,並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即可。(圖擷取自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中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隨著人口老化,很多人都有「關節炎」問題,且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休息、不要動。但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指出,關節不是因為動太多才壞掉,而是長期不動或一直錯誤地用力,才慢慢走向退化;只要有適度的活動,軟骨、滑膜、骨頭等就能接收訊號,啟動修補、抗發炎、甚至再生機制。


張家銘說,研究發現,關節細胞有像感應器一樣的裝置,當做出走路、蹲下、伸展等自然的動作,就像按下開關,關節細胞就會活起來。但如果怕痛躺著不動,久坐一整天,這些開關就會漸漸「關機」,造成細胞老化、發炎,關節滑液變少,軟骨變硬又脆,關節愈來愈卡,愈動愈不順。






因此,運動不是在折磨關節,是在喚醒它。張家銘說,有人以為,關節炎就該多休息,不能走太多路。事實上,每天30分鐘的快走、騎腳踏車、在游泳池裡走路、或是坐著的深蹲練習等輕量活動,是關節最好的維他命。


張家銘指出,運動會讓細胞釋放修復訊號,促進血液循環,讓關節滑液分泌增加,讓那個卡卡的膝蓋重新潤滑起來。而且,它還能幫助您減少體重、關節壓力,對膝蓋、髖關節、甚至脊椎來說,都是大救星。尤其是中年後的族群,這樣的運動就是「關節保養操」,不需去健身房,不必流大汗。


研究發現,如果能在關節還沒壞掉之前,就養成「動得對」的習慣,其實可以延緩退化10年、20年。甚至對已經出現輕度關節炎的人來說,只要方法正確,也有可能讓症狀緩解,不用立刻吃藥或開刀。


因此,水中運動、彈力帶拉伸,甚至配合復健治療或肌力訓練,都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關節細胞找回節奏的好方法。就像跑車需要暖機,我們的關節也需要熱身,慢慢把它「喚醒」。張家銘說,關節炎時不動反而會讓細胞更不敏感,讓關節更僵硬、更容易退化,只要關節不痛、不腫、不過度,就可以用這樣溫柔的方式,慢慢喚醒關節的再生能力。

雨炸宜蘭!頭城鎮一級淹水警戒 北宜公路68公里土石崩落

受低壓帶影響,宜蘭頭城鎮今晚下起大雷雨造成淹水, 水利署對頭城鎮發布一級淹水警戒,晚間北宜公路68公里土石崩落、宜三路二…

天空突炸巨大雷聲!5縣市發布豪雨特報 降雨恐持續到「這時間」

台北市稍早突然出現巨大雷聲並持續近10秒,中央氣象署今晚間7時25分針對5縣市發布豪雨特報,影響時間持續到明(28日)清…

豪雨連5天炸中南部!2天恐有「致災性降雨」 竹節草颱風最新動態曝光

未來1周受到低壓帶及西南風影響,中南部降雨明顯,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劉沛滕表示,今晚起中南部就有局部豪雨機率,周二、周三山區…

台鐵南迴停駛班次大亂 賴坤成受困4小時抱怨「快餓死了」

台鐵台東大武至瀧溪間電車線通行因大鳥隧道天花板漏水嚴重,自今天中午12時40分起無法通行,台鐵公司啟動接駁,預計晚間7點…

關節炎要休息不要動? 醫曝「保養建議」:關節細胞靠活動開機

隨著人口老化,很多人都有「關節炎」問題,且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休息、不要動。但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

雨彈來了!北市士林、北投等5行政區 晚間大雷雨突襲

氣象署晚間針對五縣市發布大雨特報,北市災防辦表示,氣象署於晚間19時47分,針對北市北投、士林、大同、中山、內湖區發布大…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