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基因醫師張家銘據國外文獻指出,眼神出現4徵兆是大腦退化初期現象。(示意圖/Pixabay)

俗話說「眼睛是靈魂之窗」,也能反映大腦是否健康。有醫師指出,眼神渙散、對焦失準等狀況,可能暗示大腦功能正在退化,國外醫學界發現,透過眼球移動的變化,能及早發現神經退化的徵兆。

基因醫師張家銘最近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據國外醫學界文獻指出,「掃視眼動」指的是眼睛在視線快速轉換時的動作,例如從左邊螢幕移到右邊、掃視一張臉時的跳躍式移動,這代表大腦各區協同運作的成果,期間牽涉到額葉、頂葉、基底核、腦幹、小腦等部位。

當這些眼動出現延遲、錯誤或不穩定,反映背後的神經網絡已經出現細微異常。有科學家發現,掃視眼動能測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甚至腦震盪的蛛絲馬跡,比傳統問卷或部分影像檢查更敏感和即時;例如,患者在日常生活看似一切平常,進行掃視測試發現反應遲緩、看字容易跳行、對視覺刺激反應慢等現象,就是與額葉的抑制控制、工作記憶與注意力整合能力出現障礙有關。

張家銘醫師指出,若在日常眼神出現4徵兆,包括看東西常常跳過目標、看字吃力花更久時間、頻繁眨眼和對不到焦,皆可能是額葉、大腦頂葉或基底核功能退化的早期訊號,應提高警覺。

至於要如何展開對大腦的「保護行動」,張家銘醫師建議,可以透過規律運動、營養補充、良好睡眠與紓壓及腦部刺激訓練。最後張家銘醫師提到,未來的神經健康不再只是等生病才處理,而是可以透過眼睛、掃視,提早看見、提早介入和提早照顧,我們的眼神,其實早已悄悄透露:「是時候,好好關心大腦了。」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少父親有攝護腺的問題,常有頻尿狀況。(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父親節將至,除了補品或安排健檢來表達關心,還有更佳方式!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提醒,男性長輩對泌尿問題往往難以啟齒,不妨透過「IPSS 國際攝護腺症狀評量表」協助爸爸初步評估、聊聊排尿狀況,也能成為實質又實用的父親節關懷方式。

顧芳瑜分享,近日診間就來了三名結伴就診的50多歲高爾夫球友。他們表示每次打球中途都有人「尿遁」,十八洞打下來要花很長時間,彼此分享後覺得有必要解決一下頻尿困擾,索性一起掛號就診不尷尬,也能互相鼓勵。檢查後,其中兩人分別確診為攝護腺肥大與膀胱過動症,前者接受微創手術,後者則透過服藥改善症狀。顧芳瑜指出,這顯示現代男性愈來愈願意正視泌尿健康,「揪團看泌尿科」本身就是一種正向觀念的改變。

他也藉此指出,攝護腺肥大與膀胱過動症是中年男性常見的泌尿困擾,因兩者的症狀高度相似,都可能出現頻尿、夜尿、急尿等情形,常讓人混淆,但治療方式其實略有不同。

攝護腺肥大主要是攝護腺體積逐漸增大,壓迫尿道,造成排尿不順、尿流變弱、殘尿感等問題,較常見於50歲以上男性。而膀胱過動症則多與自律神經失調或壓力有關,膀胱會在未充滿時就提前發出「尿意」訊號,導致患者即使尿量不多,也頻繁感到想上廁所。

他也提醒,這兩種疾病偶爾會同時存在,更需專業判斷。臨床上會安排超音波檢查、尿流速測試等輔助診斷,協助確認病因。治療上,攝護腺肥大可視情況採藥物治療,或選擇水蒸氣消融術、攝護腺拉提等微創手術,特別適合希望縮短恢復期的職場中壯年男性。膀胱過動症則以藥物穩定神經訊號為主,但因需長期服藥,有些患者會感到心理壓力,也可考慮經皮脛神經電刺激(PTNS)或每日貼片等替代療法。

顧芳瑜建議,40歲以上男性可上網搜尋或至診所索取「IPSS攝護腺評量表」,透過簡單問卷自行檢測泌尿狀況,若分數達10分以上就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改變生活方式可以保養基因,多吃綠葉蔬菜、呼吸乾淨空氣等,可以重新啟動基因修復力;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和同年齡朋友相比,他精神奕奕,不老逆齡,自己卻一天到晚感冒,明明年紀差不多,身體怎麼差這麼多?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來自環境外來物質的塑膠瓶裡的雙酚A(BPA)、農藥殘留、PM2.5、重金屬,會打亂基因表現,進而可能引發癌症、神經退化、代謝異常,甚至自體免疫疾病。他建議從餐桌開始改變,多吃綠葉蔬菜、少吃加工食品、用對器皿,為健康加分。

很多人會說「體質不同」或「基因不好」。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基因確實會影響人們的健康基礎,真正關鍵的是 : 生活習慣會反過來影響基因的「表現方式」,關鍵就在「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

張家銘解釋說,表觀遺傳指的不是基因變異,而是它「何時發聲、怎麼發揮」。人體如果以一台機器作比喻,原來它設計的很好,但如果開錯開關、按錯順序,結果完全不同。那些造成身體出錯的開關,有時候不是自己按的,而是受到環境、飲食、壓力、空氣中的污染物影響所導致。

張家銘說,干擾基因開關的東西,被稱為「環境外來物質」(environmental xenobiotics)。可能是塑膠瓶裡的雙酚A(BPA)、農藥殘留、PM2.5、重金屬,甚至是食物發霉產生的黃麴毒素。它們改變基因的「開關位置」,讓某些本來應該靜靜待著的基因突然活躍,也會讓重要的修復基因起不了作用。

他引述一項研究表示,毒素會造成人體的基因甲基化、組蛋白修飾,甚至改變microRNA的表現。換句話 說,基因被打亂,進而可能引發癌症、神經退化、代謝異常,甚至自體免疫疾病。

研究還證實,媽媽懷孕時暴露在某些毒素中,會讓胎兒的表觀遺傳標記發生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免疫力、智力發展,甚至形成未來有肥胖風險。

改變生活方式保養基因

張家銘提出生活裡的5項「基因保養術」的做法:

1.每天多一點綠葉蔬菜(富含葉酸)、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大白菜)、莓果與綠茶(富含多酚),就能幫助我們身體重新開啟正確的基因修復開關。

2.少吃加工食品與高糖食物,因為這些會引發慢性發炎,讓不該被打開的基因開關失控。

3.用對器皿,是身體的荷爾蒙守門員,熱湯別裝進塑膠杯,不要用塑膠盒微波便當,改用玻璃或陶瓷。這些動作看似小,可以遠離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

4.呼吸乾淨空氣,是送給基因最純的營養。每天打開窗戶換氣、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家中香氛或殺蟲劑的使用。這不只讓人好睡好呼吸,更保護心血管與神經細胞。

5.睡不好、壓力大,會讓細胞進入錯誤的基因模式。深呼吸、簡單的伸展、好好睡一覺,或是和朋友聊聊,就是給身體重啟的機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呂美寶表示,知名花生醬出包,引發食安問題。其實只要多攝取綠色蔬菜、十字花科蔬菜等食材,便能強化肝臟解毒代謝力;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驗出黃麴毒素,引發熱議,大家也擔心毒素是否已悄悄吃進體內?功能醫學營養師呂美寶表示,許多人或許擔心已長期食用,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只要採取正確應對方式,包括:攝取大量綠色蔬菜與綠藻粉、補充好菌、硒+維生素C+NAC,以及十字花科蔬菜、綠茶、藍莓等食材,便能提升免疫,強化肝臟解毒代謝力,並且降低毒素吸收風險。

黃麴毒素營養調理4重點

呂美寶於臉書專頁「食物的力量.呂美寶營養師」發文指出,花生醬出包事件後,一些個案跟朋友擔心,如果已經長期食用,應如何應對?她表示,只要了解以下正確的營養應對4種方式,就能幫助身體降低這些毒素的影響、強化肝臟代謝的排除力。

●加強解毒結合劑:大量綠色蔬菜+綠藻粉

綠色蔬菜中的葉綠素(Chlorophyllin)與綠藻,已被研究證實可與黃麴毒素結合、形成複合物,減少其在腸道吸收、降低進入血液與肝臟的機會。日常建議可多吃青花菜、菠菜、地瓜葉、綠藻粉等。

●加強吸附作用:補充好菌,幫腸道當盾牌

特定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nd Bifidobacterium等)能夠吸附黃麴毒素於菌體表面,並幫助修復腸道屏障、降低毒素吸收風險。日常建議補充無糖優格、無糖優酪乳、發酵蔬菜、益生菌補充品。

營養師呂美寶說,特定益生菌可吸附黃麴毒素於菌體表面,有助修復腸道屏障、降低毒素吸收風險,日常可補充無糖優格、優酪乳等;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抗氧化劑加持:硒+維生素C+NAC

黃麴毒素會在肝臟轉化為具毒性的氧化型代謝物,這些物質會損傷細胞與DNA,補充抗氧化營養素,有助於強化肝臟解毒系統、保護細胞。以作用來說,硒(Selenium)可強化穀胱甘肽系統;維生素C可清除自由基、支援免疫系統;NAC(N-乙醯半胱胺酸)能提升肝臟穀胱甘肽濃度、促進解毒代謝(也是化痰藥的一種)。

●強化肝臟解毒功能:十字花科蔬菜、綠茶、藍莓

富含蘿蔔硫素、吲哚類、多酚類的食物,有助於降低黃麴毒素帶來的肝臟發炎與氧化壓力,進而幫助肝細胞恢復與修復。推薦食材如青花菜、紫高麗菜、綠茶、藍莓。

呂美寶提醒,由於黃麴毒素主要存在於保存不當的穀類、花生、堅果、豆類等乾貨食物中,購買食,務必選擇信譽良好品牌、避免受潮保存、開封後應鎖緊瓶蓋冷藏。

平時記得多用飲食營養加持肝臟機能、清除毒素,就算偶爾吃到隱藏的毒素,肝臟也能回饋強力保護,給自己多一份安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秋生綜合報導)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週二(7月29日)表示,其第二季(4月—6月)獲利令人失望,醫療費用飆升超出了該公司在訂定承保價格時的預期,持續對該公司的業績造成壓力,因此對2025年的預測持保守態度。

該公司在2025年開始時曾預期每股獲利可達30美元,但在5月份撤銷了之前的預測,並預計2025年的調整後盈利為每股至少16美元。

根據數據公司FactSet的數據,分析師們預測該公司全年每股收益為20.64美元。

4月,該公司罕見地調降了預測,導致股價下跌130美元,創下逾25年來單日最差表現,全天跌幅超過22%。

該公司新任執行長斯蒂芬‧漢姆斯利(Stephen Hemsley)在6月詳述第二季業績時承諾,該公司將建立「審慎」(prudent)的2025年獲利展望。他還說,儘管公司低估了醫療活動和成本趨勢,但正在改善。

在第二季,該公司調整後的每股獲利為4.08美元,總收入為1116億美元。根據FactSet的資料,分析師曾預期每股獲利為4.48美元,營收為1115億美元。

該公司的利潤下降了19%至34.1億美元,雖然收入上升了13%。

作為該公司最大的營運支出,醫療成本本季躍升20%至786億美元。

聯合健康集團通常是每季第一家發表盈餘報告的保險公司,但今年夏天,該公司追隨Elevance Health Inc.和Centene Corp.等競爭對手調降年度預測,並發表令人失望的業績。

多家保險公司表示,醫療成本成長速度超出預期,急診室就診人次增加,處方藥成本上升,尤其是癌症治療和基因治療的成本。

行為健康照護也在增加,包括精神健康治療和對藥物使用障礙的治療。

聯合健康集團股價在週二開盤前下滑約3%至272.30美元。

該公司股價在去年11月曾突破630美元,創歷史新高,然而,自12月其下屬聯合健康保險(UnitedHealthcare)執行長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曼哈頓中城參加公司年度投資人會議途中遭槍擊身亡後,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該公司股價今年迄今已下跌44%。

(本文參考了美聯社的報導)

責任編輯:任子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諮商心理師蘇琮祺指出,長期吃高脂、高糖食物,會讓大腦「快樂開關」失靈,不只對食物變得不容易滿足,也變得更難對食物做出健康選擇;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壓力大,常會藉著蛋糕或甜滋滋手搖飲慰藉自己,不過,你是否發現吃的越來越多,滿足感卻越來越少?諮商心理師蘇琮祺指出,這不是你失控,也不是嘴饞,更不是不自律,有可能是所攝取的食物,讓大腦的「快樂開關」失靈。

蘇琮祺在臉書專頁「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發文分享,很多民眾一開始,吃1塊蛋糕就覺得好幸福,後來卻變成吃完整個蛋糕也感覺不到快樂了。又或是,本來只要喝1杯珍奶就能感覺放鬆,現在喝飲料則是為了讓自己不煩躁。也就是說,民眾變得不容易滿足,也變得更難對食物做出健康的選擇。

這可能不是嘴饞的錯,有可能因為吃錯食物,讓大腦的「快樂開關」失靈。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在《Nature》期刊發表一項關於「高熱量飲食與大腦」的研究。蘇琮祺引述該研究說明,長期吃高脂、高糖食物,會讓一條關於「快樂與動機」的大腦神經路徑出現變化。這條路線是從伏隔核(NAc)到腹側被蓋區(VTA),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吃到喜歡的食物時,會感到開心的區域。

研究發現,當老鼠長期吃高脂飼料後,這條大腦路徑會漸漸地對這些食物變得「比較沒感覺」。也就是說,原本那些會讓牠快樂的食物,不再激起牠的興趣。然而,是什麼讓這條神經路徑變得無感呢?研究團隊發現1個關鍵角色:神經降鈉素(Neurotensin,簡稱NTS),這是大腦裡的神經傳導物質,可以把它想像成幫忙傳遞「愉悅感」到大腦特定區域的郵差。正常飲食的老鼠有很多NTS,對甜食很有反應,長期吃高脂飼料的老鼠,NTS變少,大腦也就懶得回應那些甜食了。

蘇琮祺說,這就好像你一直看同1部劇、玩同1個遊戲,久了就沒感覺一樣,大腦會麻痺,會覺得這也沒什麼好開心的。「講白話一點,過太爽,會讓你越來越不容易感覺到爽」。

研究發現,回到正常飲食,大腦就會恢復。研究人員也做了一個嘗試,讓吃高脂飼料的老鼠回到正常飲食2週,結果發現:老鼠對甜食的興趣回來了,大腦裡的 NTS濃度慢慢恢復,神經路徑的活性也重新啟動。也就是說,只要調整生活形態或飲食方式,大腦可以恢復健康狀態。

根據這項研究,蘇琮祺歸納出3項結論:

1.吃太多不健康食物,反而會變得「不快樂」,因為大腦的快樂開關會被鈍化。

2.大腦的快樂不是無限的,如果一直用高脂食物刺激它,它會變麻痺。

3.調整為健康的飲食可以讓大腦恢復,這也是為什麼減少攝取不健康食物一陣子後,你會重新覺得蔬菜、水果或清淡的東西也很好吃。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越吃越無感的現象出現,蘇琮祺提出3項建議:

不要從「壓抑自己」開始,而是從「找回感覺」開始,比如說,慢慢吃,認真咀嚼,感受食物的香氣與口感。

減少高熱量加工食物的攝取頻率跟份量,因為吃越多,大腦越麻痺,越吃越無感。

相信大腦是可以修復的,一開始會覺得清淡食物沒味道,但只要幾週,味覺與快樂感就會慢慢回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醫師常使用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治療與預防各類循環不良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與肢體動脈阻塞;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營養過剩,血脂與血糖偏高日益普遍,各類循環不良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與肢體動脈阻塞等層出不窮。為了改善,醫師常使用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治療與預防疾病。然而,這類藥物雖能「通血路」,卻也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引發不少病患擔憂。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於臉書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詳細說明市面上常見的「4大類促進血液循環藥物」的不同,幫助民眾釐清用藥概念、安心治療。

1、抗血小板藥物:抑制血小板活性

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與聚集,是心肌梗塞、腦中風、放置血管支架患者的長期用藥主力。常見口服藥物包括阿斯匹靈(Aspirin)與保栓通(Clopidogrel),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減少心血管事件的復發。出血風險相對較低,一般的小出血或瘀青通常不需停藥,小型手術或拔牙也可照常服用,除非特殊狀況,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是否停藥。

急性期注射用藥如Tirofiban,則屬於強效抗血小板劑,主要用於急性心血管事件中,能迅速降低血液黏稠度,打通阻塞的血管。但因出血風險較高,通常僅限加護病房短期使用。

2、抗凝血劑:干預凝血酶系統

抗凝血藥物則作用於凝血酶與相關蛋白,常見於心房顫動或金屬瓣膜置換患者,以防血栓形成導致嚴重中風或心臟併發症。常用口服藥物包括傳統的Warfarin與新型抗凝血劑NOAC。這類藥物雖然出血風險略高,但對於高風險患者而言,停藥風險遠高於出血風險,因此任何停藥前都應與醫師詳細討論。急性期注射藥物代表則為Heparin,也常用於緊急心血管處置中。

抗凝血藥物則作用於凝血酶與相關蛋白,常見於心房顫動或金屬瓣膜置換患者,以防血栓形成導致嚴重中風或心臟併發症;圖為示意圖。(圖取自劉中平臉書)

3、循環改善劑:輕度擴張血管 副作用較低

循環改善劑則較為溫和,具有輕度抑制血小板功能、促進血流與血管擴張作用,常用於治療心絞痛、暈眩、四肢冰冷等症狀。常見藥物如Piracetam、Dipyridamole、Pentoxifylline等,使用上風險相對較低,手術或牙科處置前通常也不需停藥。

4、「通血路藥物」其實不是專業名詞

不少患者口中所稱的「通血路藥」其實是上述藥物的統稱,部分醫師也會用「循環改善劑」來描述。劉中平提醒,若對用藥名稱或作用機轉不清楚,應主動詢問醫師確認藥品類別,以利正確了解與使用。

用藥如雙面刃 風險與效益需審慎評估

劉中平強調「藥物治療就像雙面刃,越強的藥物可能伴隨越高的副作用。」但與其過度擔心出血風險,應權衡潛在的致命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急性中風或心肌梗塞發作時,往往無法及時搶救。

在醫療技術日益進步的今天,藥物選擇與劑量調整皆可個別化處理。民眾若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溝通,共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療法,才能在安全前提下有效降低疾病風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國健署表示,新生寶寶等3-6個月後再考慮調整其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不只顧到自己熊貓眼,尤其當別人家的寶寶已經可以睡過夜,自己家的小寶貝還不行時,會感到著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孕產兒關懷網站」表示,新生寶寶出生後的前3個月,先不要急於訓練他自行入睡或是睡過夜,等3-6個月後才考慮調整寶寶的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

國健署孕產婦關懷中心表示,很多爸媽對於寶寶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尤其是0-3個月新生兒時期,寶寶幾乎是睡睡醒醒,沒有固定的生理節奏,影響照護者夜間作息及睡眠時間。通常小嬰兒在1個月內約睡15-20小時;2-3個月約睡15-18小時;4-6個月約睡14-18小時;7-12個月約睡12-15小時。

0-3個月新生兒這個時期的小寶寶,本來就是吃、睡、醒,爸媽只需要好好建立哺乳模式,並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即可。等3-6個月後才考慮調整寶寶的睡眠習慣,慢慢拉長寶寶夜晚睡眠的時間。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以及依附感需求程度。有些寶寶只要躺在熟悉小床很容易就能自行入睡,有些寶寶則要用經過很多程序才能睡著。

國健署建請爸媽放寬心,多觀察寶寶的喜好,為寶寶準備一個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隨著月齡增長,寶寶夜晚睡眠時間就會逐漸拉長。

國健署表示,0-3個月新生兒這個時期的小寶寶,本來就是吃、睡、醒,爸媽只需要好好建立哺乳模式,並增加寶寶的安全感即可。(圖擷取自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中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的現在,您可以收聽Fox新聞文章!

Dion Sanders的健康是緊隨其後的話題。上個月報導說,職業足球名人堂成員被排除在匿名疾病中。

儘管桑迪仍然為他作為科羅拉多足球教練的領袖的第三個賽季做好準備。

“回來,感覺很好!” Sandwriter用X寫了。

桑迪選擇收集有關其個人健康的許多細節。但是現在他願意改變課程

單擊此處,在FoxNews.com上接收其他運動保護。

主教練科羅拉多·迪昂斯(Colorado Deionsaners)在2025年大12年媒體時代說。 (AP Photo/LM Otero)

大學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與沙灘和他的醫療團隊的新聞發布會是在周一開處方的,Cu Anschutz和UC Health的人員將參加桑德斯,並有望“給予一般改進和團隊工作人員”。

迪恩·桑德斯(Dion Sanders)參觀了海盜訓練營,以查看希洛(Shilo)的兒子找到名單。

明確的健康問題使著名的教練在今年秋天的春季和夏天都充分參加了比賽。問題還迫使超級碗的獲勝者兩次進入科羅拉多州的夏季足球營。 今日美國報告 在六月

科羅拉多州的負責人Deion Snenrers在12天內講話,德克薩斯州弗里斯科的大媒體,2025年7月9日。 (AP Photo/LM Otero)

在過去的幾年中,沙子在左腳上用血塊和兩個手指進行了戰鬥。

桑迪(Sandy)避免在本月初在Big 12 Media Days談論他的健康狀況。

“我回來了。” 57歲的孩子在7月9日告訴ESPN。 “今天我來到這裡,負責我的責任,希望我迫不及待。您無法理解。您還沒有見面。我很興奮。”

Deion Sansenreng在場上看

科羅拉多州,布法羅,Deion Snenrers在與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的比賽之前。 (Ron Chenoy/《今日美國》運動)

在7月20日發布的社交媒體視頻中,科羅拉多教練告訴他的兒子Dion Sanders Jr。 “您知道我仍然必須經歷一些事情。”在關注“我沒有消失”之前。

單擊此處接收Fox News應用程序。

新賽季開始時,桑迪將在場上面臨更多挑戰。科羅拉多州不會在2025年受益於兩位特拉維斯·亨特(Travis Hunter)或希德爾·桑德斯(Sheedeur Sanders)。亨特(Hunter)是4月份NFL屍體的第二個整體選擇,而謝迪爾(Shedeur)跌至第五輪。

Kaidon Salter從Liberty搬到了科羅拉多州,很可能會在2025年管理Buffalo的首發防守者。

科羅拉多州在8月29日與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大膽打開了正常的季節。

關注福克斯新聞數字 X上的運動保護併申請會員資格 hadle體育新聞信

來源連結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專家建議,薑黃素的毒性低、價格親民可多攝取「薑黃」來預防神經退化疾病;一天一小匙即可。(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失智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發生年齡愈來愈低。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若想預防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只要選對食物,即可改善。有部分研究指出,薑黃具有神經保護潛力,能夠對抗大腦裡的發炎反應與自由基破壞,甚至減緩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退化進程。

張家銘在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說明,近來他時常聽到個案或身邊的人提到「媽媽最近常常忘東忘西,連我的名字也叫錯了。」或是:「爸爸走路越來越慢,手抖得厲害,感覺不只是年紀大那麼簡單。」每一句背後都是一個正在改變的家庭。神經退化,不只是大腦出問題,更是一場牽動全家情緒與生活的長期戰役。

大腦長期慢性發炎 引發阿茲海默

張家銘表示,這些疾病背後,其實有個共同的關鍵:大腦神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自由基不斷累積,攻擊著神經細胞。這些自由基就像不斷冒出的火花,日積月累,讓大腦慢慢「生鏽」。科學上早已證實,像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背後往往都伴隨著發炎與氧化壓力。

張家銘表示,「薑黃素」(curcumin),被印度與東方傳統醫學視為「抗發炎的天然藥材」。現在,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它可能擁有神經保護的潛力,能夠對抗大腦裡的發炎反應與自由基破壞,甚至減緩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退化進程。

張家銘說明,大腦是人體裡最耗能的器官,也最容易因氧化壓力而受損。當我們長期熬夜、壓力大、飲食高糖,甚至呼吸空氣污染時,大腦會慢慢累積大量自由基,這些有害分子會攻擊神經細胞、破壞粒線體功能,讓腦細胞慢慢凋亡。這些過程會讓β類澱粉樣蛋白與tau蛋白異常聚集,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發展;也會讓α-突觸核蛋白在腦中堆積,進而引發帕金森氏症。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這些疾病的「燃料」。

薑黃素抗氧化 助神經細胞更健康

張家銘說明,「薑黃素」這個天然分子,擁有強大的抗氧化、抗發炎、抗蛋白質錯折、金屬螯合作用等多重能力,薑黃素能夠透過以下幾個方式保護大腦:能抑制NF-κB,減少大腦慢性發炎;能啟動Nrf2通路,提升抗氧化防禦;能促進自噬作用清除腦內廢物蛋白;還能活化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幫助神經再生。這些調節路徑的作用,可能讓神經細胞在老化與病變的過程中存活得更久、更健康。

張家銘說明,在阿茲海默與帕金森的病人腦中,常發現過量的鐵、銅、鋅等金屬離子。這些金屬會促進自由基生成、蛋白錯折與神經發炎。而薑黃素能透過其酮-烯醇結構(keto-enol moiety)螯合這些金屬,減少毒性反應,穩定大腦微環境。

簡單攝取 一小匙薑黃粉加在湯裡即可

在攝取方式上,張家銘建議,每天加一小匙薑黃粉到早餐豆漿、午餐燉飯、或是晚餐湯裡;或泡一杯薑黃牛奶,搭配黑胡椒一起攝取,提升吸收力。記得,黑胡椒中的胡椒鹼(piperine)能讓薑黃素的吸收率提升數10倍。再加上好油脂(如橄欖油、椰子油),更能幫助薑黃素通過血腦障壁。「對於有失智家族史、中高齡、或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人來說,這樣的日常習慣,就是為大腦買下的一份保險。」

目前已有多項動物實驗證實,薑黃素能減少失智小鼠腦中的類澱粉斑塊、改善認知功能,也能減緩帕金森氏症模型中的神經退化,甚至提升運動能力與情緒穩定。雖然臨床研究尚在進行中,但初步結果令人振奮。

更重要的是,薑黃素的毒性低、價格親民,也可望成為未來失智預防、帕金森輔助治療的一環,特別是在高風險族群中,搭配基因檢測與精準保健策略,將會發揮更大潛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