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指出,國小階段的孩子,還在摸索如何與人相處、劃界與交心,這時家長可以同理並釐清事件、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練習建立界線、練習合理表達拒絕來幫助孩子。(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孩子說出「我不跟你好了」時,或許令人心疼,但這至少是情緒的出口。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分享,更多時候,孩子選擇沉默,不再談論學校與朋友的事,可能正經歷著更隱微的人際壓力與排擠。國小階段的孩子,還在摸索如何與人相處、劃界與交心,這時家長可以同理並釐清事件、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人際關係、練習建立界線、練習合理表達拒絕來幫助孩子。
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提到,國小階段的人際關係,真實而脆弱。孩子不一定懂怎麼處理衝突,常用「誰不跟誰玩」劃分陣營,也可能因為怕被孤立,勉強自己配合。這時,比起責怪或說「別想太多」,更重要的是陪他釐清感覺,學會表達與尊重自己。
黃閎新分享可以這樣開始對話的4個模板:
1. 同理情緒與釐清事件:如「你今天看起來心情不太好,是不是學校有發生什麼?」
2. 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人際關係:聚焦在真正信任的朋友身上,不用期待讓所有同學喜歡自己。「你最喜歡跟誰玩?跟他玩起來會很輕鬆還是有點緊張?」
3. 練習建立界線:「如果有人說不要跟某某人玩,你可以說:『那是你跟他吵架,不是我跟他吵。』」
4. 練習合理表達拒絕:「你也可以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講/這樣做,可以不要這樣嗎?』」
黃閎新提醒,孩子不需要每次都做對,但他需要有人陪著練習。從認識自己的感覺,說出自己的想法,到學會尊重自己、拒絕不舒服的關係。當他知道這些事情可以討論,也可以有選擇,他才會真的相信:「覺得被欺負或怪怪的時候,我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