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中醫指出,預防失智推薦地中海飲食法,以深綠色蔬果、莓果、全穀類為主;減少紅肉、起司、高鹽高糖攝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患者在臨床上被診斷為失智症時,已經是中後期,這時候再來治療,效果通常都會大打折扣。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粉專「元氣中醫師 王大元」說明,失智症不是老化必然,預防失智推薦地中海飲食法,以深綠色蔬果、莓果、全穀類為主;減少紅肉、起司、高鹽高糖攝取。治療失智時,中醫會為每個人量身訂製療法,其中包含中藥調理、針灸輔助、耳穴貼壓。

王大元提到,如發現長輩常常重複問話、找不到熟悉的路、甚至個性大變等情形應注意,這不只是健忘,更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中醫對於失智症雖無明確病名,卻早有深層認識,可從「腎精虧損」、「痰濁內阻」、「心脾兩虛」等證型出發,為每個人量身訂製不同的療法!常見治療方式包含:

中藥調理:依據個人體質選用如六味地黃丸、歸脾湯、天王補心丹、補火湯、補水湯等方。

針灸輔助:選取百會、神庭、合谷、曲池、四神聰、足三里等穴位,幫助醒腦開竅、活絡筋骨。

耳穴貼壓:刺激耳神門、腎、皮質下等部位,調節腦部機能。

王大元表示,預防失智症的飲食,關鍵在於均衡飲食、攝取抗氧化物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同時減少不健康的飽和脂肪酸和精緻澱粉。 地中海飲食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以深綠色蔬菜、莓果、全穀類、豆類、堅果、魚類和白肉為主,同時減少紅肉、起司、高鹽、醃漬物和高糖份的攝取。

王大元補充,中醫治療重在「早期介入」與「整體支持」,無論是長輩已經出現症狀或想要提早預防發生,中醫能提供溫和而穩定的治療方針喔!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如果電視、收音機、手機的音量越開越大卻還是覺得不清楚,很可能已經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家中長輩是否看電視越開越大聲?跟他說:「吃飯了!」他卻回答:「蛤?你說什麼?」或是講電話時,每句都要重複兩次?小心他的聽力退化了。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在臉書專頁「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指出,聽力衰退是漸進式的,通常不會突然「整個聾掉」,但早期的蛛絲馬跡,其實身邊人最先察覺,因此提供5大預兆助判斷。

●聲音變得模糊

說話聲聽起來悶悶的,像蓋了棉被,尤其人多吵雜的地方特別聽不清楚,明明對方講得很清楚,還是只能含糊點頭硬撐。

●聽不到高頻或低頻聲音

像是聽不到孩子細細的聲音、無法聽清楚音樂裡的高音,或是對方壓低聲音講話就像是進入靜音模式。

胡皓淳表示,這種「選擇性聽力」不是耍賴,是聽力曲線真的改變了。

●音量調高還是聽不清楚

家人常說:「你電視也太大聲了吧!」但自己還是覺得「剛剛好」。如果電視、收音機、手機的音量越開越大卻還是覺得不清楚,很可能已經出現聽力退化的徵兆。

●耳鳴或耳內噪音感

出現「嗡~」、「嘰~」、「沙沙沙」的聲音,在安靜時特別明顯。除了是聽力退化的前兆,也可能與壓力、耳疾有關,一定要檢查清楚來源。

●聽力疲勞、腦力耗盡

認真聽人講話卻常常「聽不懂」、需要腦中拼拼湊湊才能理解,長期下來會讓你覺得累、煩、想逃避社交。這就是聽力疲勞,也是退化型聽力損失常見症狀之一。

長期聽力退化 失智風險高

研究指出,聽力損失者的認知功能退化風險較一般人增加24%, 失智風險視聽損嚴重程度會增加到一般人的2倍到5倍!

胡皓淳提醒,別再說「沒關係啦,長輩老了就會這樣」,越早發現、越早處理,效果越好,生活品質也越好。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ERROR: The request could not be satisfied

The request could not be satisfied.


Request blocked.
We can’t connect to the server for this app or website at this time. There might be too much traffic or a configuration error. Try again later, or contact the app or website owner.


If you provide content to customers through CloudFront, you can find steps to troubleshoot and help prevent this error by reviewing the CloudFront documentation.


Generated by cloudfront (CloudFront)
Request ID: rmMHFrW0lDETXawrshuiPShaq_Ff9uxkIEt70ld5ax_B7Q5MCMYGng==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三伏貼藥性溫和,但仍建議由中醫師確認穴位敷貼藥餅,才能獲得最佳效果。(馬偕醫院提供)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面對夏天濕熱,冬天濕冷,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飲食多樣化的情況,罹患過敏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加,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張絜閔指出,現在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民眾可把握即日起到8月30日,進行「三伏貼」灸療,透過調理體質強化免疫力,有效改善秋冬常見的鼻過敏或慢性咳嗽。

不過,張絜閔也提醒,三伏貼並非人人適合,較適合過敏及虛寒體質者,年齡2到3歲以上能配合敷貼者。建議民眾諮詢合格中醫師,由專業判斷是否適合自身體質與病況後接受診治。

張絜閔表示,在節氣上有所謂的「熱在三伏」與「冷在三九」,三伏貼正是利用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皮膚毛孔較易打開,藥物容易自皮膚滲透至經絡穴位,藉此提升免疫力、改善虛寒體質,臨床上約有8成病人可以獲得症狀改善。

張絜閔醫師表示,約8成病人在完整的三伏貼療程後可獲得改善。(馬偕醫院提供)

冬病夏治黃金期來了!醫曝三伏貼3年攻略

三伏的時間依夏至節氣而定,今年分別為7月20日(初伏)、7月30日(中伏)與8月9日(末伏),建議患者可以在7月到8月這段期間,每隔7至10日進行一次敷貼,一年敷貼三次,連續三年效果最為完整,若時程無法配合,也建議至少敷貼一次,以評估其對過敏症狀的改善情形。

夏天三伏貼 冬天不為過敏所苦

張絜閔表示,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或是容易反覆感冒的患者,也適用於部分吃中藥困難或害怕針灸的病人,除了對於正在發病的患者,如感冒、發燒,肺部感染或孕婦、2到3歲以下較無法配合敷貼治療的嬰幼兒、嚴重藥物過敏者較不適合進行外,三伏貼是以改善過敏症狀非常溫和有效的中醫治療方式。

敷貼方法與後續照護一次看

三伏貼是將調理好的藥餅敷貼於患者背部的大椎、肺俞、腎俞等數個穴位,一般成人建議依照醫師指示敷貼2至4小時,孩童因皮膚細嫩建議敷貼0.5至2小時後,時間到即可自行取下。穴位敷貼時,部分患者可能會有皮膚局部發紅、發癢及燒灼感,若不適情況加劇,可自行提前取下藥餅。

三伏貼選擇背部大椎、肺俞、腎俞等穴位敷貼。(馬偕醫院提供)

為確保安全,第一次接受三伏貼的患者,建議在門診等候10至15分鐘,經醫師確認皮膚狀況無虞後再離開,若發現皮膚有局部發紅及灼痛感,建議1至2小時後再沐浴,少數人在敷貼處可能出現少量水泡或色素沉澱,無須過度緊張,避免搔抓導致破皮即可。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表示,一般觀念認為增加纖維幫助排便,但是研究顯示可能無法一體適用所有人,原因在於每個人腸道需要的環境根本不同;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民眾一直以來都認為多吃蔬菜,多吃纖維,腸道才會順。然而,對於一部分的人而言,這可能不適用。鄰好西醫診所醫師李思賢指出,有些人的體質屬於越吃纖維越脹氣、越卡、越痛,沒排便想再加點麩皮粉、益生菌一起來都沒用。這意味著,想要增加纖維幫助排便,可能無法一體適用所有人。

纖維真的能幫助排便嗎?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表示,這個問題,其實早在2012年就有研究對它提出非常大膽的挑戰。這篇來自新加坡的研究曾被澳洲知名生酮醫師Paul Mason在演講中引用。研究說明,高纖飲食未必對腸道有益,尤其對便祕患者而言,可能正是問題的根源。

李思賢接著說,深入去看這篇研究會發現,它並非認為「纖維沒用」,重點在提醒,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很多纖維

研究的主角是一群特發性便祕(idiopathic constipation)患者,他們沒有大腸癌、腸阻塞、甲狀腺等問題,也沒有嚴重的肛門疾病。這群人腸道結構沒問題,沒因為吃藥導致便祕,卻仍長期排便困難,很多人在來看醫生前,早就已經吃很多纖維,喝很多水,什麼偏方都試過,依然不順。

研究設計先請所有人停掉所有含纖維的食物2週,包含蔬菜、水果、糙米、全麥麵包等。素食者則改吃白米白麵包、以豆腐代替蛋白質來源,清湯和過濾果汁可以喝,但瀉藥不准用。接下來的半年,讓每個人根據自己症狀的反應,自行決定要不要繼續低纖或恢復高纖飲食。6個月後的結果令人吃驚,完全不吃纖維的那組人,排便頻率從原本3.75天1次進步到每天1次,腹脹、腹痛、排便困難和肛門出血的比例幾乎降到0。反之,那些繼續吃高纖患者,不但排便頻率沒進步,腹脹與排便用力的情況依然百分之百。

研究想強調的是,便秘不等於糞便太少,而是「排便這件事本身出了問題」。李思賢說明,如果已經無法順利把糞便排出,這時候再用纖維,就是把便便「做得更大、更硬、更難推」,就像馬路塞車時,你還往裡面塞更多車,只會讓交通更癱瘓。這樣的情況,很多人曾經歷吃完高纖餐,搭配膳食纖維補充劑,結果不是更順,而是更卡、更脹、更痛。

李思賢認為,倒也不能因為這項研究,全盤否定纖維的價值。因為對很多腸躁症患者、菌叢失衡、甚至某些炎症性腸道問題來說,適量的水溶性纖維仍然可能是改善腸道功能的關鍵。

李思賢總結,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吃纖維變順,有人吃了反而更糟。因此,不是纖維有問題,而是腸道需要的環境根本不同。所以,如果你是那種怎麼吃纖維都還是便秘、腹脹、排不乾淨的人,也許該試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腸道健康,不見得要更補,有時候「減法」才是療癒的開始。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電員工遭電擊,由消防人員送醫救治。(民眾提供)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丹娜絲導致中南部多縣市停電,台電動員大批人員搶修。嘉義15日傍晚傳出1名員工在義竹鄉搶修時,在架空線路工程中遭電擊重傷,全身燒燙傷20%,當場失去呼吸心跳,被送往台南市柳營奇美醫院急救,目前使用葉克膜維持生命,情況不樂觀。

台北市消防局表示,有人被雷擊中後,往往會覺得他身上還有電,因此不敢向前搶救而延誤了救援時間。實際上,必須掌握第一時間進行及時搶救,並施予正確CPR。雖然被雷擊者不一定致命,有的觸電遭受輕微燒傷,需以燒燙傷的SOP「沖、脫、泡、蓋、送」處理,衣物暫時不要強迫移除,甚至有人被雷擊而觸電引起肌肉痙攣。

中央氣象局教戰避免雷擊的方法:

1.不要接近孤立的凸出物

像高樓、鐵塔、電線杆、煙囪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因為這些孤立而凸出的物體,往往容易成為目標而遭受雷擊。

2.不要待在水面上:

也就是說,避免在戶外游泳或划船,甚至是任何的戶外水上活動都不適合,因為水面上的人和船也是相當凸出的物體,容易成為放電的目標。

3.不接近金屬及潮濕物:

因為這些都是容易導電的物體,所以打雷時,千萬不要接近電線、自來水管、銅器、鐵器等物品,另外,也要提醒您,最好能夠避免穿汗水浸濕或雨水淋濕的衣物,也不要靠近潮濕的牆壁。

4.雷擊發生前,天氣會變得很沉悶:

在戶外活動時,要提高警覺,格外小心,盡速走避或返家。

5.雷擊發生易導電區域:

不可在曠野活動,或在稜線上行走,也不可在水中游泳、湖中划船、池旁釣魚,以免自身成為突出的導電目標。

6.避免躲在以下區域:

切勿接近鐵塔下、樹幹下、電線桿下,以避免遭落電擊傷。

7.身上不可攜帶金屬物品:

如雨傘的高架、帳柱頂上的鐵帽、小收音機及其他金屬用具等,以預防感電。

8.絕對避免:

勿在雷雨中散步,更不可穿著濕衣服在雷雨中活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說,飲用蔬果汁確實有好處,但也潛藏糖份高易致升糖快、纖維幾乎消失、單喝脂溶性維生素難吸收、喝錯影響代謝等4大健康陷阱;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夏天一到,很多人習慣來一杯清涼的蔬果汁,補充營養、消暑又感覺健康。對此,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飲用蔬果汁確實有好處,但也潛藏糖份高易致升糖快纖維幾乎消失單喝脂溶性維生素難吸收喝錯影響代謝等陷阱。因此,飲用時,建議調整蔬果比例、保留果肉、勿當正餐以及搭配油脂與蛋白質,保留纖維、有助維生素吸收,飲用才健康。

蔬果汁3好處:抗氧化、補蔬、好入口

邱筱宸於臉書專頁「邱筱宸 醫師」發文提及,常遇到病人詢問,每天都喝蔬果汁,應該很健康吧?以營養等觀點來看,蔬果汁的好處確實不少,例如:

植化素(Phytonutrients)與抗氧化物:像是花青素、茄紅素、類黃酮等,可能有助抗氧化、對抗自由基、降低慢性病風險等。

補充蔬菜攝取不足:對於很多不愛吃青菜的人來說,用喝的補充,感覺比用咬的容易得多。

方便好入口:特別是對牙口不好或吞嚥困難的長者來說,蔬果汁是另類營養補充的方式。

那麼,每天喝蔬果汁是否真的沒關係?邱筱宸說,其實蔬果汁也有您不知道的健康陷阱,包括以下4大項:

1.含糖量高、升糖速度快:一杯果汁可能含有3-5顆水果的糖量,且若缺乏纖維,還會讓血糖上升更快速。

2.纖維幾乎消失:用果汁機打過後,如果再經過濾,纖維會變得很少、飽足感差,血糖變化會更劇烈,也容易讓人越喝越多。

3.單喝果汁脂溶性維生素難吸收:像是維生素A、D、E、K這類脂溶性維生素,必須搭配油脂才能吸收得好。因此,若空腹單喝果汁,其實吸收有限。

4.長期喝錯果汁類型,可能影響代謝:含高果糖的果汁(如蘋果汁)飲用過量,甚至還額外添加糖的果汁,均會增加脂肪肝與代謝異常,如糖尿病的風險。

醫師表示,長期喝錯果汁類型,可能影響代謝,如含高果糖的蘋果汁若飲用過量,易增加脂肪肝與代謝異常疾病風險;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4大族群飲用宜注意避免傷身

邱筱宸特別提醒,以下4族群具有血糖等問題,因此,喝蔬果汁也須特別注意:

1.糖尿病或血糖異常者:高糖果汁容易讓血糖飆升,建議以蔬菜為主,水果為輔。

2.腸躁症(IBS)患者:高果糖果汁可能容易讓患者的脹氣、腹瀉症狀變嚴重,建議避免高FODMAP水果。

3.慢性腎臟病患者:蔬果含鉀量高,腎功能不佳者應由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飲用。

4.癌症病人:有研究支持蔬果汁含有抗氧化成分,可能有助於修復與抗發炎,但須注意這是輔助,不是治療本身。因此,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後,再納入飲食。

此外,邱筱宸也分享健康喝蔬果汁的4小撇步:

1.蔬菜和水果比例建議至少7:3。

2.保留果肉:盡量以整顆蔬果打成濃稠果昔,保留纖維。

3.不要取代正餐:蔬果汁不應當早餐或午餐,因它缺蛋白質與脂肪。

4.搭配油脂及蛋白質:這樣搭配可提升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例如:可搭配一點堅果。

邱筱宸強調,蔬果汁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壞東西。自己在家製作比例正確、保留纖維的蔬果汁,才是真正的健康選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指出,有些身體脂肪是好的,能幫助「燃燒」而不是「變胖」,想要喚醒它們,可以透過冷水洗臉等方式達到;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般人以為脂肪只會囤積熱量而已,導致肥胖。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脂肪是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會分泌許多關鍵的荷爾蒙調節血糖、控制發炎、平衡食慾,還會跟胰島素「協調工作」。有些身體脂肪是好的,能幫助「燃燒」而不是「變胖」,想要喚醒它們,可以透過冷水洗臉、走出冷氣房曬太陽、跳個舞、快走個10分鐘達到。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一旦脂肪功能出現障礙,不只是胖不胖的問題,而是整個身體的代謝會走鐘。脂肪會失控,不是因為多,而是因為「累壞了」,原因包含常吃高糖高油的外食,又常坐著不動,加上壓力、熬夜、荷爾蒙失調,這些會讓脂肪細胞膨脹、缺氧、發炎,變得又老又笨。

研究發現,這些「被操壞的脂肪細胞」會發出壓力訊號,啟動細胞裡的內質網壓力,甚至讓粒線體出現能量危機,導致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越來越差,最後演變成胰島素阻抗、糖尿病、高血脂,甚至是心臟病。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身體脂肪分很多種,其實有些是好的,幫助「燃燒」而不是「變胖」,身體有一種叫「棕色脂肪」(Brown Fat)的脂肪,它不像白色脂肪只會囤積,它是專門拿來燃燒熱量、產生熱能的。神奇的是,白色脂肪也可以轉變成「米色脂肪」(Beige Fat),也有燃燒能力。

醫師指出,多吃深綠蔬菜,有助修復脂肪功能,不但代謝會變好,體重也會回到平衡;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張家銘又說,不能只用「吃少一點、多動一點」這種老方法來對付脂肪。現在,想讓脂肪「恢復功能」,可以透過以下這些生活方式,且已有科學根據的方法達成:

●早餐前空腹走15分鐘,可以活化米色脂肪,改善血糖反應

●冷水洗臉、洗腳或短時間接觸低溫,可刺激棕色脂肪產熱

●吃深綠蔬菜、橄欖油、Omega-3(魚油)可減少脂肪發炎

●補充抗氧化劑如薑黃素、綠茶多酚、白藜蘆醇,有助於修復線粒體

●減少使用塑膠餐具、香氛蠟燭,避免環境荷爾蒙(Obesogens)影響脂肪分化

張家銘總結,這些小動作會幫助脂肪「轉職」成代謝小幫手,而不是只會存油增胖。當我們從修復脂肪功能開始,不但代謝會變好,體重自然也會回到平衡,換句話說,關鍵不是減肥變健康,而是讓脂肪變健康,自然會瘦,精神更好。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花甲藝人蔡小虎日前在與龍千玉與孫淑媚、楊子儀一同拍攝《花甲少年趣旅行》在出外景的車上,竟睡到一半突然停止呼吸、發出鼾聲,並自爆:「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他說,自己在小時候被籃球近距離打到流鼻血,醫生說他的鼻子彎曲得非常嚴重,但若沒影響到生活,就不用動手術。

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狀中有鼻中隔偏曲,人體的鼻腔由中間的一塊骨板分割成左右兩個通道,而這個骨板就叫做鼻中隔。鼻中隔是由黏膜所包覆的軟骨與硬骨共組而成,具有三個重要功能,分別為:穩定調節鼻腔內的氣流、支撐鼻腔內黏膜,以及支撐外鼻。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耳鼻喉醫師郭哲宏說明,鼻中膈彎曲除了基因遺傳、鼻腔軟硬骨發育速度不均,大都因外傷撞擊導致,但這類病人有鼻塞、流鼻水、呼吸不順暢、用嘴巴呼吸,身體不適時可能出現頭暈、頭痛、胸悶、心跳加快,最嚴重會睡眠障礙、記憶力不集中。

蔡小虎因長期忽略「鼻中隔彎曲」症狀,已引起併發症,也就是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郭哲宏表示,也有患者會反復性流鼻血、慢性咽喉炎、氣管炎、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竇炎、中耳炎等。

鼻中膈彎曲治療:

1.傳統鼻中膈鼻道成型術

2.微創內視鏡手術

3.功能性鼻整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陳佳宏進行專題演講,提醒民眾若持續或反覆出現咳嗽、氣喘、腹瀉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記者范瑜攝)

記者范瑜/臺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昨日舉辦「三總心國醫情」系列講座,由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陳佳宏進行「認識神經內分泌腫瘤」專題演講,期透過醫師專業解說普及醫病知識,使民眾了解該疾病臨床症狀及治療方法,並提醒民眾若持續或反覆出現咳嗽、氣喘、腹瀉、盜汗、低血糖、臉紅等症狀,切勿輕忽,應及早就醫維護自身健康。

專題演講昨日於內湖三總第三演講廳舉行,陳佳宏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源自各種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細胞的腫瘤,可能遍布在體內各個器官,也可能會分泌各式各樣的內分泌素,而導致不同的症狀,因造成的症狀不易分辨,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臨床上無法根據症狀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預估診斷時間約5至7年。

陳佳宏表示,神經內分泌瘤與其他實體腫瘤不同之處,除需考慮腫瘤的分期,還要依照細胞分化的程度評估腫瘤分級,若腫瘤細胞分化良好,稱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腫瘤細胞分化不良,細胞型態更具侵襲性且不規則,則稱作神經內分泌癌,這類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復發風險也更高,只有透過組織切片檢查才能證實腫瘤的性質。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