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記者 周澄予/台北 報導】 隨著全球對外貌管理與肌膚健康的重視日益提高,醫學美容產業已成為高成長潛力市場之一。根據最新市場調查顯示,全球醫學美容市場規模已達約新台幣5,495億元,並持續以穩健速度成長;台灣醫美市場每年規模則突破新台幣650億元,近年更以接近12%的年增率快速擴張,成為亞太區備受矚目的醫美消費重鎮。然而,台灣醫美產業如此蓬勃,卻還是有不少求美者誤信網路偏方,美容不成反毀容!如今可應用於醫美及再生醫學領域的「逆時針PROFHILO」登台,為求美者提供一項新選擇。

一次醫學上的「美麗意外」,促成了一項可同時應用於醫美與再生醫學領域的新星誕生。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廖怡華醫師分享,這項產品起源於荷爾蒙貼片研究。瑞士藥廠IBSA研發團隊觀察到貼片覆蓋的皮膚區域,肌膚緊緻度、光澤度與彈性皆有提升,屬於意料之外的驚喜。這個偶然的結果,促使瑞士藥廠IBSA展開深入研究,最終發展出專注於「肌膚重塑」的PROFHILO逆時針。

醫揭日常保養七大雷區 曾馨瑩攜『逆時針』逆轉回最美時刻
▲廖怡華醫師說明彈力蛋白對肌膚緊實彈潤的作用機制。

在畢業求職旺季,為提升競爭力,不少人選擇醫美療程來提升外在形象。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胡倩婷醫師指出,玻尿酸、膠原蛋白增生、雷射光療、肉毒桿菌素、以及電波與音波拉提,這五項療程因能夠快速提升氣色與改善膚質,近來尤為熱門。「玻尿酸」常被用於改善淚溝、鼻型與法令紋;「膠原蛋白增生」療程,則針對頸紋、夫妻宮及額頭修飾輪廓;「雷射光療」則在皮膚美白、淡斑、痘疤與毛孔調理方面深受青睞;「肉毒桿菌素」常見應用於動態皺紋放鬆、小V臉與瘦小腿,而「電波與音波拉提」則成為追求全臉緊緻上提的重要選擇。然而,「彈性」卻是這些療程容易缺乏的重要關鍵。

臉部肌膚出現鬆弛、下垂,其實是因為肌膚組織底下的細胞在慢慢流失。廖怡華醫師表示,支撐肌膚的兩大重要關鍵在於,提供肌膚「支撐」的「膠原蛋白」決定了肌膚的飽滿度與緊實感,以及為肌膚提供「彈性」的「彈力蛋白」。隨著年齡增長,自體生產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的速度減緩,趕不上流失的速度,因此肌膚會逐漸失去彈性進而鬆弛下垂,使臉部線條變得模糊不清。想要自然增加肌膚彈性,理想的方式是從根本改善,活化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的生成,讓肌膚重新建立穩固又有彈性的支撐結構,不僅肌膚更加彈潤透亮,視覺上也更顯年輕有精神。而可以充分啟動肌膚彈力蛋白的PROFHILO逆時針,是由瑞士藥廠IBSA研製,採用專利NAHYCO®雙重玻尿酸複合技術,取高、低分子玻尿酸優勢將其結合,高流動與擴散力特點,與傳統填充或拉提方式不同,不填充、不增加臉部體積,而是讓成分自然擴散,喚醒肌膚自我修復能力,活化肌膚「彈力蛋白」,提升肌膚保水度與彈潤度,散發健康光澤。此外,PROFHILO逆時針也是醫學美容少見,能同時應用於美容保養及臨床皮膚修復的產品。經由臨床與科學研究所設計出的BAP注射技術,使成分均勻分布,只要在臉上單邊各5個定點或是頸部10個定點施打,根據藥廠官方數據指出,使用正確的注射方式,不會產生紅腫、瘀青與結節等副作用,使肌膚漸漸恢復彈潤透亮。

醫揭日常保養七大雷區 曾馨瑩攜『逆時針』逆轉回最美時刻
▲曾馨瑩(左四)、廖怡華醫師(左三)、胡倩婷醫師(右四)與五大公益單位合作,期望幫助特殊肌膚疾病患者重拾自信逆轉回最美時刻。

然而,市場熱度攀升的同時,部分民眾仍受到坊間流傳的錯誤保養方法影響,導致肌膚健康受損。胡倩婷醫師說到,許多保養方式雖看似溫和,實際上缺乏醫學實證支撐,甚至可能帶來風險。例如:活體「蝸牛敷臉」雖被宣稱可直接透過蝸牛黏液吸收富含膠原蛋白、尿囊素等增加肌膚彈潤的優質成分,但蝸牛體表可能攜帶寄生蟲或致病菌,使用後易引發皮膚炎與過敏,且至今並未有醫學根據證實其效益;「綁耳朵」消腫法在部分藝人間流行,但長時間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紅腫或皮膚損傷,臉部緊緻感僅是暫時錯覺;常見的「小黃瓜敷臉」僅能短暫補水,過久反會讓肌膚更乾燥;「小臉繃帶」雖能在短時間營造視覺拉提效果,但長期可能造成皮膚過敏、色素沉澱甚至加速皺紋生成;「滾輪按摩」雖也能達到短暫瘦臉的視覺效果,但臉部骨骼與脂肪層無法透過滾動而改變,使用過當可能讓肌膚變得更鬆弛甚至變黑、增長皺紋;「拍打刮痧」若操作過度,可能破壞微血管結構同時加速肌膚鬆弛;「口服膠原蛋白」,雖廣受市場追捧,推出各式型態的商品,但實際對臉部膚況的改善未必顯著,且過量攝取恐引起肥胖,其他添加物可能引發身體過敏反應。胡倩婷醫師提醒,任何保養行為應建立在安全與科學依據上,避免以訛傳訛的方法傷害肌膚。

肌膚保養人人有一套獨屬自己的秘訣。時常現身於公益活動,舉手投足散發陽光般親和力,有公益凍齡女神之稱的「曾馨瑩」分享她的保養原則是–「堅持安全有效的方式」。她非常注重肌膚保濕,幾乎每日敷面膜並厚擦保濕乳,再配合按摩。我認為保養沒有捷徑,最重要的是持續。

逆時針是瑞士再生醫學,有專利技術,他可以重啟肌膚底層的彈力蛋白,不是填充物,我個人覺得是一種非常自然的修復保養方式,有點像幫皮膚打營養針的感覺,簡單又快速,使用後肌膚更水潤更緊緻。

而讓曾馨瑩首肯接下「逆時針形象大使」主因是,逆時針不僅在醫美領域幫助他人變美,更能於再生醫學領域幫助「燒燙傷」、「乾癬」等特殊皮膚狀況患者,曾馨瑩希望結合公益單位,將這份能幫助他人重建自信,「逆轉回最美時刻」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逆轉不是只做「表面」工夫,而是針對核心問題提出治療方案。胡倩婷醫師說明,傳統填充劑主要透過注射後的發炎反應刺激膠原增生,讓肌膚增加體積,呈現飽滿與緊實拉提感,但若醫師的評估與注射手法不夠精確,可能發生注射過量或結節等狀況。此外,常見的水光療程,雖可依照個人膚況選用合適成分注射,但大多只針對肌膚表層,較難達到深層治療。PROFHILO逆時針以全臉膚質重塑為核心,具備經臨床研究證實的12倍彈性蛋白生成效果,彌補過去治療較無法觸及的「彈性」缺口,讓肌膚不只緊實,還能恢復真正的彈力。

PROFHILO逆時針已在海外90多個國家熱銷10年,市面上水貨與假貨層出不窮,以假亂真,為維護台灣愛美者權益,台灣獨家代理商特別設計「雷射炫光彩色防偽包裝」,並有完善的防偽標籤與QR Code供民眾檢視,並搭配完整衛教資訊,協助消費者在接受療程前充分理解原理、療效與安全性,藉由專業醫療與科學驗證,為台灣醫美市場注入再生醫學的新動能。逆時針雖有眾多數據報告展示其安全性,廖怡華醫師提醒,但還是需要仰賴專業醫師的經驗與注射手法,務必選擇合法經營且有通過認證的診所與醫師,讓民眾能安全的逆轉回最美時刻。(照片:業者提供)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年來,利用光線掃描皮膚以獲取健康信息的非侵入式技術蓬勃發展,為醫療診斷和個人健康管理帶來革命性的變革。這種新型技術,透過分析光線與皮膚組織的交互作用,得以檢測血液成分、組織含氧量、甚至特定生物標記等關鍵健康指標,為早期疾病診斷、慢性病管理以及個人化醫療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技術原理:光譜學與生物組織的奇妙互動

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光譜學原理。不同波長的光線照射皮膚後,會被皮膚組織吸收、散射和反射。透過分析這些光線的變化,例如特定波長的吸收峰或反射率,就能推斷出皮膚組織的組成和狀態,進而反映出身體的健康狀況。例如,血紅蛋白對特定波長的光線有強烈的吸收,透過分析反射光譜,可以測量血液中的血氧飽和度。

目前,幾種主要的光學技術被應用於此領域,包括:

漫反射光譜學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利用光線穿透皮膚後的漫反射信息,分析組織的化學成分和結構。

拉曼光譜學 (Raman Spectroscopy)

基於光子與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的拉曼散射效應,提供分子層面的信息,可用於檢測特定生物標記。

光聲成像 (Photoacoustic Imaging)

結合光學和聲學技術,利用光吸收產生的超聲波信號成像,可提供更深層組織的信息。

應用前景:從血糖監測到癌症篩檢

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涵蓋了多個醫療領域:

血糖監測:

無需針刺即可連續監測血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目前已有相關產品問世,並持續精進準確度和穩定性。

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透過分析血管壁的組成和彈性,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癌症篩檢:

早期發現是提高癌症治癒率的關鍵。光學技術有望實現無創、便捷的癌症早期篩檢,例如皮膚癌、口腔癌等。

皮膚病診斷:

分析皮膚色素、含水量等指標,輔助診斷各種皮膚疾病,例如濕疹、牛皮癬等。

藥物代謝監測:

追蹤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情況,優化藥物劑量,提高治療效果。

技術挑戰與未來展望

儘管前景光明,這項技術仍面臨一些挑戰:

信號干擾:

皮膚的個體差異、環境光線等因素都可能干擾信號的準確性。

數據分析:

需要更 sophisticated 的算法來處理複雜的光譜數據,提取有用的健康信息。

臨床驗證:

需要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來驗證技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完善,預計光學皮膚掃描技術將在以下幾個方向取得突破:

更精確的測量:

提高信號的信噪比,實現更精確的生物標記檢測。* **更廣泛的應用:** 拓展到更多疾病領域,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傳染病等。

更便捷的使用:

開發更小型化、可穿戴的設備,方便個人日常使用。

與人工智能的結合: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光譜數據,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

總體觀點與看法

光學皮膚掃描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非侵入式檢測手段,具有巨大的潛力,有望徹底改變醫療診斷和個人健康管理的方式。雖然目前仍面臨一些技術挑戰,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相信這些挑戰將逐步被克服。未來,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光學皮膚掃描技術將在疾病的早期診斷、精準治療和個人化醫療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人類健康帶來福祉。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只需照一照皮膚,就能快速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這將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然而,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關注數據隱私和倫理等問題,確保技術的合理和安全應用。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August 21,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王羽安醫師提醒日常剪指甲時不要剪太深,第1刀應從中間開始。(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25歲女子小淳習慣將指甲兩側剪得很短,又喜歡穿前端很緊的高跟鞋,某天不慎踢到腳,造成大拇趾邊緣的指甲深深嵌入肉裡,立刻紅腫滲血,走路時像針扎一樣,痛到冒冷汗,隔天指甲下還冒出大片膿皰,就醫後診斷為急性甲溝炎,經局部清創引流搭配口服抗生素消炎藥,治療2週後腫脹才明顯消退。

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王羽安表示,甲溝炎是門診最常見的指甲疾病之一,急性甲溝炎常因外傷、過度修剪指甲、咬指甲造成,慢性甲溝炎常見原因為長期接觸水或化學刺激物、黴菌感染、癌症化療藥物副作用或捲甲,若不及早處理,疼痛和感染不只影響工作及生活,還可能造成長期變形或手部功能障礙,尤其神經功能退化如嚴重糖尿病病人,更應特別注意末梢的保護。

王羽安醫師提醒,甲溝炎不要硬撐,要趕快就醫治療。(記者劉婉君攝)

王羽安指出,急性甲溝炎治療以外用或口服的抗生素為主,必要時合併局部清創引流,治療期間須減少碰水,以免加重感染或發炎;慢性甲溝炎需對症下藥,如灰指甲需以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捲甲使用指甲矯正器等。

王羽安提醒,預防甲溝炎要從日常的指甲照護做起,剪指甲時不要剪太深,呈現「ㄇ」字形而非「U」字形,從甲板中間開始往邊緣剪,且兩側不宜修剪過度,與旁邊的肉最好預留0.1公分的距離。如果甲摺組織已腫脹疼痛,可用紙膠帶將甲摺拉開,減少甲板及甲摺的接觸,盡量穿著寬鬆的鞋襪,減少上坡或劇烈運動等過度使用大拇趾的活動。若出現紅腫、疼痛或化膿,一定要盡速求醫。

過度剪指甲可能造成甲溝炎。(記者劉婉君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安樂居(On Lok)醫師潔西卡尼爾(Jessica Neil, M.D.)。(安樂居提供)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會逐漸變薄、變得更敏感與脆弱,長者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需要關注皮膚保養。安樂居(On Lok)醫師潔西卡尼爾(Jessica Neil, M.D.)在8月美國「夏日安全月」,分享如何預防乾癢、避免皮膚受損以及降低皮膚癌風險的實用建議。


尼爾指出,皮膚的天然屏障功能會隨年齡下降,導致水分流失更快,因此「保濕是關鍵」。她建議,使用滋潤型、不含香料的乳液,效果最佳的時間是在洗澡或淋浴後立即塗抹,能鎖住更多水分。避免使用帶香味的肥皂、過熱或時間過長的沐浴,因這些習慣會加速皮膚乾燥。






對於市面上標榜「天然」的肥皂,尼爾提醒,天然不代表保濕,「有些天然皂反而更乾」,她推薦如Dove等溫和、無香料產品。


皮膚乾癢是長者常見問題,多數源於乾燥,但若持續搔癢,應尋求醫生診斷,排除潛在疾病。尼爾強調,觀察皮膚變化非常重要,「如果有斑點顏色變深、形狀不規則或與其他斑點明顯不同,就應盡快就醫檢查。」


談到皮膚癌,她指出,五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會經歷某種類型的皮膚癌,且不分族裔。「有些年輕人認為自己是亞洲人就不必防曬,這是錯誤的觀念,」尼爾說,日曬是皮膚癌的主要風險因素,應適度防曬,包括戴帽、穿防曬衣物及使用防曬乳。她建議防曬係數(SPF)30以上即可,不必迷信過高數字。


至於防曬類型,物理性與化學性防曬各有優缺點。物理性防曬效果佳,但可能留下白色塗層,市面上也有添加色調的選擇以改善外觀。


長者皮膚常出現的棕色斑點,多為日光性黑子,屬良性;另一種常見的脂漏性角化則呈現凸起、如「貼上去」的外觀,也多為無害。但尼爾提醒,若有單一斑點與其他不同,應請醫生檢查。


腳部護理也是重點。隨著年齡增長,腳部感覺可能變差,容易忽略裂口或損傷,增加感染風險。尼爾建議,保持雙腳滋潤,避免皮膚乾裂;若已有乾裂情況,可在塗抹凡士林後穿上襪子,或短時間用保鮮膜包裹,強化保濕效果,但須小心防滑。


她也指出,塗抹乳液的時間不必拘泥於沐浴後,雖然那是最佳時機,但只要能持之以恆,任何時間都比不做來得好。「有些長輩喜歡用同一品牌乳液幾十年,如果沒有過敏或不良反應,就不必更換。」


尼爾總結,皮膚護理在長者健康中不可忽視,「日常保濕、防曬與定期檢查,能讓皮膚保持健康,預防多種問題。」


超過一半的安樂居主診醫師擁有老年醫學的高級培訓,在美國類似的醫療機構首屈一指。他們曾在耶魯大學(Yale)、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史丹福大學(Stanfor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和布朗大學(Brown)等全美頂尖學府接受醫學培訓。安樂居目前在灣區有多家日間護理中心,分別在舊金山、佛利蒙、聯合城、紐華克以及聖塔克拉拉縣,提供長者全面護理服務。對安樂居家居護理、醫療、送餐、接送或物理治療等服務。有興趣的大眾,可致電(866)526-9622,或掃描世界日報廣告上的二維條碼查詢詳情。



舊金山
加州大學
耶魯大學





上一則

加州社區學院籲學生 9/2截止前申請獎助金



下一則

法鼓山矽谷中心揭幕 果暉法師親臨剪綵 近200來賓共襄盛舉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醫美最強外掛「外泌體保養」!夏日熱門醫美項目搭配「外泌體保養」怎麼選?專業醫師來解析

今年夏天熱門醫美療程,根據吳英俊醫師臨床觀察,以改善膚質及瘦身調整身形的需求較多,臉部療程例如改善斑點瑕疵、膚色不均的雷射光療如皮秒、蜂巢,提升膚質年輕感的電音波等相當熱門,微針等深層補水、澎潤提亮的選項也很受歡迎!

另外吳醫師也注意到,幫助術後修護的「外泌體」詢問度也越來越高!「外泌體」是近年討論度最高的成分,贏在成分天然、對肌膚溫和,能精準傳遞修復訊號,啟動細胞間的再生對話,作用有如「修復小包裹」,非常適合用於醫美術後修護保養。

吳英俊醫師說:「雷射光療後,診間多使用『面膜』來幫助肌膚吸收外泌體。」透過特殊面膜材質幫助成分滲透吸收,會比直接敷塗在臉上來得有效率:吳醫師補充,雖然效率最高方式是透過角質層微創傷口,把外泌體完整導入肌膚底層,但施打較為深層或高能量的雷射光療時,還是建議以面膜方式進行外泌體修護,減少對肌膚的負擔。

醫美術後有沒有使用「外泌體保養」,修護效果差多少呢?吳英俊醫師直言差很多:「用外泌體保養,至少可以縮短將近一半的修復時間!」他分享曾用左右半臉來測試,比較醫美術後有無使用外泌體的差別,有使用外泌體的半臉,恢復狀態明顯比較快、呈現的術後效果也比較好!關鍵在外泌體內含豐富的蛋白質、核酸與生長因子,可以穩定術後膚況、減緩泛紅不適狀態,更能幫助肌膚提升修護力,回歸到健康狀態,可以更快收穫醫美成效。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夏日炎炎,到游泳游水要留意曬傷呀!澳洲機構CPR Kids發文指,一名男童在泳池嬉水時因一邊吃青檸,一邊曬太陽,從而引發「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皮膚出現大面積紅腫和水泡,更需要接受燒傷治療!其實除了檸檬/青檸外,有醫生提醒,還有15種食物或藥物含有感光物質,大家可多加留意!

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

澳洲機構CPR Kids在Facebook發文指,一名男童在家中的小泳池嬉水時,一邊啃食青檸皮,同時又曝曬在陽光下,結果引發「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Phytophotodermatitis)。他的皮膚出現大面積紅腫和水泡,最後需要接受燒傷治療。

什麼是「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

澳洲悉尼兒童醫院解釋,「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是一種罕見的化學性皮膚反應。當皮膚接觸到含有「補骨脂素」(Furocoumarin)的水果或植物汁液後,如果再受到紫外線照射,便會刺激皮膚,導致發炎甚至起水泡。

這種皮膚炎也被稱為「瑪格麗特燒傷」(Margarita Burn),因為人們在戶外調製瑪格麗特雞尾酒時,如果檸檬汁沾到皮膚上,又沒有及時清洗,在太陽下曝曬後就可能導致皮膚灼傷。

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症狀

「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症狀通常在曝曬後約24小時開始出現,並在2至3天內達到最嚴重的程度。症狀包括皮膚發炎、皮膚泛紅、皮膚變色、灼熱感、疼痛、皮膚脫落、發癢及起水泡。

嚴重時可致全身性皮膚病變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提醒,雖然光敏感不常見,但嚴重時可能導致類似「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的全身性皮膚病變,甚至有致命風險。


光敏感食物

陳厚毅醫生表示,雖然部分食物或藥物含有感光物質,但通常需要大量進食這類食物才會引發皮膚問題,因此由飲食導致光敏感的情況較為罕見。但他強調,如果皮膚直接接觸到光敏植物的汁液,即使是少量,也有機會導致光敏感反應。

其他光敏感食物/藥物包括檸檬、柑橘、西柚、九層塔、芹菜、薰衣草、蕃茄、芫荽、莧菜、紅蘿蔔、薯仔、菠菜、韭菜、部份抗生素,以及利尿劑。


預防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

為避免「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如果皮膚不慎接觸到上述水果或植物汁液,應立即用清水和肥皂徹底清洗。此外,也可以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處理柑橘類水果後,避免觸碰他人
  • 處理柑橘汁液時,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
  • 穿著防護衣物,減少皮膚直接暴露
  • 適度使用防曬乳,幫助阻擋紫外線

註︰各人體質不同,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建議於服用前諮詢醫生意見!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FB@CPR Kids First AidCPR Kids


植物性日光性皮膚炎是一種罕見的化學性皮膚反應,當皮膚接觸到含有「補骨脂素」的水果或植物汁液後,再受到紫外線照射,便會刺激皮膚,導致發炎甚至起水泡。


檸檬、柑橘、西柚、九層塔、芹菜、薰衣草、蕃茄、芫荽、莧菜、紅蘿蔔、薯仔、菠菜、韭菜、部份抗生素,以及利尿劑等都可能導致光敏感。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夏天一到,防曬噴霧、保濕噴霧、香體噴霧幾乎成了包包裡的必備單品。隨時噴一噴,不但涼爽又方便,不過你知道嗎?如果使用方式錯誤,不但保養效果打折扣,還可能造成皮膚低溫性刺激或受損、過敏反應,甚至引發呼吸不適或氣罐爆炸風險!

夏天一到,防曬噴霧、保濕噴霧、香體噴霧幾乎成了包包裡的必備單品。隨時噴一噴,不但涼爽又方便,不過你知道嗎?如果使用方式錯誤,不但保養效果打折扣,還可能造成皮膚低溫性刺激或受損、過敏反應,甚至引發呼吸不適或氣罐爆炸風險!

為了提升消費者使用安全,衛福部於 2025 年 6 月 23 日公布《噴霧狀化粧品之使用安全指引》,針對會噴出霧狀的美妝產品進行使用建議與安全規範,讓你噴得清爽,也用得更安心。

 

哪些是「噴霧化粧品」?這些產品都算在內!

凡是會「噴出霧狀」的產品,不論是氣壓式噴罐或是手壓式噴瓶,都被歸類為噴霧化粧品。常見包含:

  • 防曬噴霧
  • 髮膠定型噴霧
  • 香體噴霧(體香劑)
  • 保濕噴霧、曬後修護噴霧

這類產品若使用方式不當,可能造成皮膚刺激、吸入性風險,其中氣罐型產品更可能因高溫曝曬導致爆裂危險,所以消費者選購與使用時需特別注意。

 

噴霧狀化粧品 5 大使用法則一次看懂!

根據《噴霧狀化粧品之使用安全指引》,民眾在使用噴霧狀化粧品時,應特別注意以下 5 大事項:

  1. 使用前請先看清楚標示,安全更有保障
    使用噴霧化粧品前,請務必詳閱外包裝、標籤或仿單上的使用說明與警語。不同產品可能有不同使用建議,例如是否需搖勻、適用距離與部位…等,這些資訊都直接影響安全性與使用效果。
  2. 使用時保持適當距離,避免肌膚受傷
    施用時應與皮膚保持約 15~20 公分距離,並避免對同一部位長時間噴灑,避免造成低溫性皮膚刺激,而有傷口、紅腫或剛除毛的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避免引發不適感;若使用產品後出現紅腫、刺痛等異常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視情況就醫。
  3. 注意避開眼口鼻,並保持空氣流通
    使用時應避免噴入眼睛、口鼻或黏膜處,並建議於空氣流通處使用,例如:戶外或開窗的空間,而像浴室這種密閉空間就不適合大量噴灑,以免造成吸入性不適。
  4. 存放時遠離火源、高溫與撞擊
    平常使用完後,記得把噴霧產品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不要放在太陽直曬或高溫的環境裡,同時也要避開火源、熱源、靜電或碰撞,以防爆炸的發生。
  5. 丟棄時先排空氣體,再妥善回收
    使用完的噴霧產品應先完全排空罐內氣體,再獨立包裝並標示「內有高壓瓶」,交由清潔隊回收,切勿直接丟入垃圾車,以避免在壓縮過程中發生爆裂。

另外提醒,若產品標示可供兒童使用,仍建議由成人協助,並將產品收納於孩童無法自行取得的安全位置,避免誤用或誤食風險喔!

 

2026 年起 PIF 制度上路,產品資訊更透明

標準認證提醒,自 2026 年 7 月起,所有化粧品(含噴霧產品)將全面納入 PIF(產品資訊檔案)制度,品牌需在 PIF 中完整記錄產品的標示內容、使用建議與警語,作為稽查依據與合規憑證,也有助消費者清楚掌握產品資訊,使用更安心。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

2025 最新美妝法規《噴霧狀化粧品之使用安全指引》:標示規範、使用警語一次掌握

美妝 PIF 認證諮詢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期有款「微針精華面膜」正夯,不過就有女子敷完之後,卻滿臉紅疹。(圖/TVBS)

許多民眾有敷面膜的習慣,近期有款「微針精華面膜」正夯,不過就有女子敷完之後,卻滿臉紅疹,還癢到爆炸,直呼差點毀容,而進口商表示包裝上都有註明要評估自身膚況,如果民眾使用後不適,請停用並就醫。

投訴民眾M小姐:「你看,我現在就是整個都是泛紅。」

摸著自己的皮膚,M小姐滿滿無奈,收到朋友送的韓國微針精華面膜後,當晚興沖沖馬上開敷,沒想到隔天早上起床,發現滿臉紅疹,還癢到爆炸。

投訴民眾M小姐:「塗抹上去之後,你第一劑就是真的會有針刺在你臉上的感覺,之後就是整個就是完全差點毀容。」

去皮膚科透過藥物控制才好轉,看看之前M小姐的膚況,其實很正常,只有定期去角質做臉,也有敷過其他品牌面膜,沒想到這次卻出現慘劇。

據了解,這「微針精華面膜」號稱採用塗抹式微針方法,透過比毛孔更細微的針尖刺激皮膚,將成分像是積雪草提取物送達肌膚深層。使用方式是先在皮膚上抹微針精華,再把面膜敷上,約10到20分鐘取下,有50到1000不同濃度,不過A小姐首次使用,就不小心用了最高。

投訴民眾M小姐:「那你擦上去之後,就會有千千萬萬顆的碎玻璃在你臉上碾壓的感覺。」

皮膚科醫師游鴻儒:「微針精華面膜有好有壞,那當然滲透比較深層,我們皮膚接受這些保養品的效果當然會比較好一點,但是缺點是你滲透了之後,有的人皮膚受不了,受不了就容易過敏。」

詢問進口商,表示包裝上都有註明,要評估自身膚況,如果民眾使用後不適,請停用並就醫,醫師示警,如果沒用過的面膜,可以先在手上進行局部測試,也有一些人不適合使用「微針精華面膜」。

皮膚科醫師游鴻儒:「你本身就是比如說你有過敏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第二個就是你有去角質的習慣,那你角質層可能比較薄一點。」

看看市面上,還有「無針水光面膜」號稱非侵入式科學,讓精華浸潤肌底;「生物纖維面膜」主打纖維細緻、貼合肌膚,幫助精華吸收;更有「外泌體面膜」就像細胞間快遞,讓皮膚增加水分,不過民眾愛美的前提,還是要多了解產品是不是適合自己,才不會花錢還傷身。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1人中鏢全家遭殃!染上「這疾病」夜間發作超崩潰 

林逸欣爸媽超有愛!她揭求學「家書12點叮嚀」 獲讚育兒聖經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安潔莉卡與丈夫提傑生前合影,她與兒子普雷斯頓手捧亡夫刺青遺物,稱「比照片更真實」。(圖/Angelica Radevski 提供)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一名 35 歲護理師 安潔莉卡.拉德夫斯基(Angelica Radevski),今年 3 月痛失丈夫 提傑(TJ,全名未公開),卻做出一個駭人卻動情的舉動——她選擇將亡夫手臂上的刺青皮膚保留下來,並裱框成為紀念品。這段故事經她在 TikTok(抖音海外版) 分享後,影片已累積超過 3,000 萬次觀看,引發網友熱議。

此事最早由 《People》雜誌 和當地媒體報導,安潔莉卡與丈夫是青梅竹馬,兩人於 2021 年結婚,並共同撫養 10 歲兒子 普雷斯頓(Preston)。不料,年僅 55 歲的提傑今年突然猝逝,讓家人陷入巨大悲痛。

安潔莉卡受訪時透露,她與丈夫生前曾談過「保存刺青」的想法,因此在喪禮後,便依照約定選擇留下他手臂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匹茲堡鋼人隊(Pittsburgh Steelers)頭盔骷髏圖案」。她解釋,這不僅是丈夫的第一個袖刺青,也是父子倆最愛的設計,最後由兒子拍板決定:「這就是爸爸。」

她隨後用筆在丈夫的右臂劃出範圍,由殯葬人員小心切取刺青皮膚,並送往俄亥俄州保存刺青專門機構 「永存我的墨水」(Save My Ink Forever)。保存過程歷時約 90 天,最後以玻璃封存、深色木框裝裱完成。

「當我拿到那一刻,真的嚇到,但那是一種安心的震撼,感覺許多失落瞬間被填補,」她告訴 《People》。這幅刺青保留了丈夫皮膚的紋理、皺紋與細小毛髮,她在 TikTok 上強調:「這不是複製品,而是真正屬於他的痕跡。」

母子倆表示,這份獨特的遺物比骨灰罈更能帶來情感連結,「當想念他時,我們能抱著這幅作品,這比一張照片更有力量。」

然而,網路上反應兩極。有人稱讚這份深情紀念,也有人批評宛如「恐怖片情節」,甚至有人將她與連環殺手達默(Jeffrey Dahmer)相比。對此,安潔莉卡坦然回應:「就因為這不是你想要的,不代表你能否定我們的方式。」

如今,她也藉此呼籲大眾應該正視死亡與生前規劃。「人們花一年準備婚禮,為什麼不能提早討論死亡與身後事?不論是財務還是遺願,都應該提前準備,讓死亡不再是禁忌話題。」

刺青作品保留皮膚紋理與細毛,被安潔莉卡視為最珍貴紀念。(圖/翻攝自X,@nypost)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化膿性汗腺炎常被誤認為青春痘,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及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指出,不同於青春痘主要分布在臉部,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腋下、腹股溝等皮膚摩擦部位,且會在短短6個月內反覆發作2次以上。健保署自今年7月起將生物製劑納入給付,預估可協助至少500位中重度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

化膿性汗腺炎慢性且反覆發作 嚴重時病灶間如「蟻窩」互相連通

黃毓惠醫師解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主要好發於頂漿腺集中或皮膚摩擦頻繁的部位,包括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生殖會陰部與女性乳房下方等處。

青春痘還是化膿性汗腺炎?冒痘的部位及復發頻率是判斷關鍵!」黃毓惠醫師強調,青春痘主要分布在臉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密集部位,經治療通常能改善;而化膿性汗腺炎則集中在特定摩擦部位,且復發頻繁。病灶會出現疼痛性結節、膿瘍、竇道與瘻管。

研究顯示,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需耗時7.2年,主要因病灶部位較私密,患者常因害羞延誤就醫。不少患者確診時都已出現「瘻管」串連問題,各個病灶間就像「蟻窩」一樣互相連通,並不斷滲出膿血,伴隨著異味,導致患者誤以爲是不是自己清潔不夠而產生這些問題。

生物製劑精準抑制發炎因子 及早發現化膿性汗腺炎警訊及早治療

根據臨床診療共識,中重度患者若經全身性抗生素治療12週後仍無明顯改善,應評估使用生物製劑。黃毓惠醫師表示,生物製劑可精準抑制發炎因子,臨床研究指出,中重度病友接受4個月生物製劑治療後,約有4成病友症狀顯著改善,且高達7成5的病友在治療期間未出現疾病惡化或爆發。

另有研究顯示,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4個月內,需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比例低於4%,顯示生物製劑在控制發炎及降低手術需求方面具有良好成效。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提醒,若在腋下、胯下、臀部等容易摩擦部位反覆出現多顆紅腫化膿、伴隨疼痛的結節,可能是化膿性汗腺炎早期警訊。此病好發於20歲前後年輕族群,遺傳、抽菸與肥胖都是危險因子,且可能併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共病。建議民眾及早就醫,讓皮膚專科醫師進行診斷,以有效控制發炎、減少復發,避免病情惡化。

# 首圖攝影/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